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仪祉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李仪祉1882~1938

中国近代水利科学家、教育家。1882年2月20日生于陕西省蒲城县,1938年3月8日逝世。1909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前后留学德国,专攻土木工程专业。回国后,除担任教学工作外,曾主持陕西省水利工作,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工程师等职,对黄河的治理提出了不少独到见解。还倡办了水利道路工程专科学校和中国第一所水工试验所。他致力于陕西关中地区的灌溉事业,主持建设了泾惠渠、渭惠渠和洛惠渠等农田水利工程。他把西方近代水利科学技术同中国的治水设想结合起来,为中国现代农田水利科学奠定了基础。曾提倡利用中国古代“沟洫制”的优点,以拦蓄雨水径流,增加当地农田水源。还首先提出“水土经济”这一概念,主张把它作为农田水利学的基础,迄今仍有积极意义。一生著作甚多,出版《水功学》、《实用水力学》、《最小二乘方》等专著及译著6册,石印本遗著多册。此外还有《水工试验》、《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论引泾》等论文和各种提案、计划、报告约230余篇。

李仪祉1882~1938

水利学家。陕西蒲城人。清末同州府秀才,京师大学堂毕业。1909年在德国攻读土木工程,辛亥革命时回国。历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导准委员会总工程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工程师等职。长期从事江河治理研究,主持建设了陕西泾惠、渭惠、洛惠渠等农田水利工程,倡办了水利道路工程专科学校和中国第一水工研究所。著有《水功学》、《实用水力学》、《最小二乘方》、《水工试验》、《黄河根本治法商榷》,发表论文、报告188篇。

李仪祉1882~1938li yizhi

原名李协,字宜之。以仪祉行。蒲城县人。水利学家,中国现代水利事业创始人。父亲李桐轩、伯父李仲特都是关中知名进步学者。幼年随父亲和伯父学习,光绪二十四年(1898)同州府考秀才第一,后入崇实书院和关中学堂就读。光绪三十四年(1908)毕业于京师大学堂,随即赴德国留学,先后入柏林大学工学院、但泽大学学习铁路土木工程和水利。1915年春回国,参与创办中国第一所高等水利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前身),任教务长,一度主持校务。后相继担任西北大学校长、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交通大学教授,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主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教育厅、建设厅厅长,上海港务局局长,华北水利委员会主席,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委兼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长等职。他在中国水利事业上成就巨大,最为显著的是治黄导淮和兴修陕西八惠渠,在科学史上留下宝贵遗产,影响深远。在担任省水利局长期间,对陕西省自公元前1136年到公元1912年发生的灾害做了详尽调查,发现陕西每隔十年必遇一次严重旱灾。为根治灾荒,从兴建泾惠渠开始,全面兴建关中地区人工灌溉工程。自1927年起,在京、津、沪、宁等地奔走呼号,筹集修渠经费。三进北平,两下南京,四处奔波,争取各方同情支持。杨虎城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首先拨款支持,于右任积极协助筹款,美国檀香山华侨和华洋义赈会也都踊跃捐款。泾惠渠工程终于在1930年动工兴建。时值大灾过后,瘟疫流行关中,建材奇缺,工程困难。他倡导就地取材,拆庙宇,收碑石。但这一建议遭到不少乡绅反对,煽动群众阻拦拆庙修渠,又向陕西省当局告状,阻挠工程进展。李仪祉亲自用纸浆泥制作引泾工程模型,让人抬到县府大堂,供乡绅和群众观看。反对者无言以对,周围群众亦心悦诚服。重新开工后,他深入工地具体指导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施工。经5年努力,全长270公里的泾惠渠于1935年冬竣工,可灌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礼泉等5县近70万亩农田。后半生主要奔波于省内各地,全面勘查、规划各主要河流。先后亲自设计或指导建设洛惠渠、渭惠渠、黑惠渠、沣惠渠、漆惠渠、灞惠渠等,同泾惠渠合称关中八惠渠。这些渠道在设计、修建中继承了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优良传统,更广泛地吸收应用近代西方水利科技,奠定了陕西现代水利灌溉工程的基础。关中八惠渠成为中国北方水利工程之冠,驰名海内外,灌区受益群众亲切地称他“活龙王”。1938年,李仪祉积劳成疾,病危不治,弥留之际还挂念渭惠渠大坝抢修。3月8日逝世,终年57岁。国民政府发布命令“着行政院转饬陕西省政府举行公葬,考试院转饬铨叙部从优议恤,将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史馆,以彰邃学,而资矜式”。灌区人民闻讯后哭声一片。根据他的遗愿和灌区人民要求,遗体安葬在泾阳县王桥镇大章桥村西南泾惠渠上游总干渠畔。送葬之日,泾阳及三原、高陵等县群众赶来参加葬礼的5000余人。平生著述甚丰,学术论著计270余篇(部),1956年台湾出版了《李仪祉全集》。为纪念他的功绩,故乡蒲城县设立了仪祉纪念小学校,后半生主要工作地泾阳县设立了仪祉农业学园,建国后更名为陕西省仪祉农业学校。

李仪祉

中国水利科学家。1882年2月20日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17岁中秀才,1904年入京师大学堂,1909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1909年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和丹泽工业大学攻读水利。1915年回国,参与创建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任教授及校长,曾任陕西水利局局长、黄河和长江水利委员会委员长、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1~6届会长。1938年3月8日在西安去世。毕生从事水利工程研究。编写专著、译著6部。撰写论文、提案、报告等230多篇。

李仪祉1882~1938

近代水利学家。字宜之,原名协。陕西省蒲城县人。1909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1909年~1911年、1913年~1915年曾两度留学德国,在德国皇家工程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13年赴欧考察江河,在德国但泽工业大学专攻水利。1915年回国后参与创建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并任教务长。1922年~1938年先后任陕西省水利局长、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导淮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等职。
李仪祉一生著述甚多,其中重要的治黄论著有 《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 、《黄河治本计划概要叙目》 、《治河略论》等。他将近代水利科技同中国传统的水利科学相结合,首先提出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水电兼顾的治河方针。对于黄河下游的治理,他认为应保持宽河、利用中国传统的固滩坝,“以坝治溜,以溜治槽” ,利用黄河水力自辟河槽,以达治导之目的。
李仪祉在黄河水利事业中建树甚多。在任陕西水利局长时,竭力筹划引泾灌溉,1930年冬开工,1932年夏完成第一期工程,命名为 “泾惠渠”。他还计划陆续修建关中各灌溉工程,但终因时局动乱、款料短少,仅完工泾惠、渭惠、织女3渠,在建者亦仅梅惠、洛惠2渠。他重视实验研究,曾于1935年主持创办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并任董事长,推动了中国河流模型等河工试验的发展。他还于1931年和水利界著名人士共同倡议成立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历任第一届至第六届会长。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