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兆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93 李兆洛1769—1841清代地理学家。字申耆,号养一老人。阳湖(今江苏武进)人。曾主讲江阴书院。著有《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历代地理沿革图》、《皇朝舆地韵编》、《皇朝一统舆图》等。 李兆洛1769—1841清地理学家、文学家、方志编纂家。字申耆,晚号养一老人,江苏阳湖(今武进)人。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授翰林庶吉士,曾官凤台知县,后主讲江阴书院。通音韵、史地、历算之学,提倡骈、散合一,推崇桐城派文章,著有《养一斋集》等。勤于志事,曾先后主修凤台、东流、怀远、江阴县志和武进阳湖合志。认为方志是记载“民生之休戚”、“天下之命脉”、“前世之盛衰”“以为法鉴”,“志异日之因革,以为呼吁”的,所以“尚征实”以“传信”,每载“一事一语,必据其所自来。”运用资料要“详稽而慎取,统贯而条目分明。”提倡实地调查考核。 李兆洛李兆洛1769—1841字申耆,晚号养一老人。江苏阳湖(今常州)人。著有《养一斋文集》等。他以主张“骈散合一”的观点而著称于世。在《骈体文钞序》中,他说:“阴阳相并俱生,故奇偶不能相离,方圆必相为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文章之用,其尽于此乎!”这就是说,阴阳相生,奇偶相辅,方圆相用,刚柔相济,而成文章。他“颇不满于今之古文家,但言宗唐宋,而不敢言宗两汉”。于是,他选辑《骈体文钞》与桐城派的《古文辞类纂》分庭抗礼。他认为“齐梁绮丽,都非正声”,秦汉时骈散不分才是符合文学发展规律的。因此主张学习秦汉,借鉴六朝,由骈入散,创造一种事有实诣,貌不袭古,风骨高严,文质相符的新型文体。他指出,文章的出路就是奇偶并用,骈散合一。他的这一主张,虽然是着眼于语言形式的改革,但与阮元的“文言说”相比,则有更深刻的理论意义。他还认为文学创作要“言必称情,藻必当物,凡辛苦愉乐之词,一视乎其境之所遭而不矫饰也。”所谓“言称情,藻当物,”就是要真实地而不是矫饰地反映人的境遇和在此境遇中产生的感情。这里的“境”不限于个人的际遇,主要指时代治乱,乡俗民风。这就是说,文学作品应真实而不矫饰地反映时代的重大问题。作家本人,不论其遭际顺逆,境遇穷通,都不应违背这个原则。这个观点无疑是进步的。 李兆洛1769—1841字申耆,晚号养一老人,阳湖(今江苏常州)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安徽凤台知县,县境大治。后主讲江阴书院近20年,成材颇众。晚以疾卒。精考证、舆地之学,通训诂,工诗。尤以文名,是阳湖派代表作家之一。为文主张骈、散合一,取两体之长。虽与桐城派主张有异,对姚范、姚鼐的文章却颇为推崇,不持门户之见。其创作基本能贯彻自己的主张,骈、散兼济,事理交融,钩稽历代,实事求是。著有《养一斋文集》,辑有《骈体文钞》、《皇朝文典》、《旧言集》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