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行为buliang xingwen
又称品德不良。影响他人或集体的不道德行为,如打人、骂人、任性、执拗、不守纪律等行为。个体不良行为形成有一定的过程:
❶萌芽期。开始出现阻碍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学习、给家庭、学校带来麻烦的问题行为,有心理上的问题行为,如孤僻、自卑、任性等。有品德上的问题行为,如不守纪律、恶作剧、欺侮等。
❷形成期。如果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不及时或方法不对,以至儿童的不良行为变本加厉、反复出现,习以为常,逐渐趋向巩固。
❸严重发展期。在社会不良影响下,有可能走向违法犯罪,如陷入流氓团伙、逃离家庭。
不良行为的形成有其主客观因素,教育必须从萌芽期抓起。通过热情关怀和耐心细致的道德教育,依靠集体正确的舆论来影响个体,逐步提高个体认识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不良行为Buliang xingwei
违反道德准则,表现出品质不良,或犯有严重错误的行为。造成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客观方面有: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我国,存在着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刑事犯罪分子和反革命分子利用少年儿童知识经验不足,是非判断能力不强的弱点,对他们引诱、腐蚀,使他们心灵受到毒害。
❷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会给少年儿童不良行为的发展提供条件。
❸家庭的不良影响。家长不重视子女道德品质的教育,或教育方法不当,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有不良影响。尤其是家长的某些恶习或道德败坏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学生本身方面的原因有:❶道德观念差,是非界限模糊。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对道德准则和道德要求无知,往往发生违反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不顾他人利益的行为。
❷意志薄弱。有的学生懂得道德行为准则,由于意志薄弱,当个人欲望与道德观念发生冲突时,不能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产生不良行为。
❸不良的行为习惯。一些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反复多次,形成了坏习惯,发展到“积习难改”的地步。这种坏习惯使其产生一种满足和快感,成为实现不良行为的动力。少年儿童的不良行为直接关系到他们品德和个性的发展,关系到他们的前途。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是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的斗争,争夺青少年一代的问题。学校必须和家庭密切配合,对他们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改变他们“在道德上无知”的状况,提高他们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自觉地抵制剥削阶级思想的侵蚀,约束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