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德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李德裕787—849唐大臣。字文饶,宪宗朝宰相李吉甫子。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幼有壮志,苦心力学,精《汉书》、《左氏春秋》。历任浙西观察使、西川节度使等职。武宗时,位至宰相。力主削弱藩镇,佐武宗讨平擅自袭任泽潞节度使的刘镇。说服武家拒绝黠戛斯欲取唐安西、北庭之地的请求。在讨回纥、泽潞的攻战中,他改变监军制军、将帅不得专进退、号令不一、师出无功的败军之政,使监军不得干军要,诏书皆由宰司乃下。由是,号令明一,将乃有功。宣宗即位,被贬出朝为崖州(今广东琼山东南)司户。后卒。 李德裕787—849唐朝大臣。字文饶,赵郡 (今河北赵县) 人。李吉甫之子。少时好学,成年后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以门荫补校书郎。累官至监察御史。穆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李逢吉为相,出德裕为浙西观察使,引僧儒为相,牛李结怨始深 敬宗时,以德裕为浙西观察使、西川节度使。文宗时,召拜兵部侍郎,裴度荐其有宰相才,李宗闵与宦官相结,出其为郑滑节度使。踰年,徙剑南、西川。后又起为浙西观察使。三入浙西,达十年之久。不久,迁淮南节度使。武宗立,召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执政六年中,致力于削弱藩镇,力主对檀自袭任泽潞节度使的刘稹用兵,收复昭义军,使泽、潞、邢、洺、滋五州复归唐有。击败回纥乌介部,大大削弱了回纥势力。他是牛李党争中李派首领。在他执政期间,牛僧儒、李宗闵皆被排挤出朝。宣宗继位,以牛党分子白敏中为宰相。在宣宗支持下,李党完全被排斥,李德裕被贬为潮州司马。大中二年 (848),再贬为崖州司户参军。次年,卒于崖州,年66。十年后,唐懿宗时,追复李德裕太子少保、卫国公,赠尚书左仆射。 李德裕787—849唐朝牛李党争中李党首领。字文晓,士族出身,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曾任浙西观察使等职。武宗时为相,主张削弱藩镇,坚决征讨昭义镇的叛乱,又力主朝廷显官须为公卿子弟,尤恶进士。在朝中与牛党相倾轧。宣宗时遭牛党打击,贬死崖州(今海南琼山东南)。著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 李德裕787——849字文饶,赵郡(今河北晋宁西北)人。李德裕论文,以《文章论》为代表。他发展了曹丕的“文气”说,强调“气”要贯通,要“势壮”,要富于变化与节奏感。他说:“气不可以不贯,不贯则虽有英词丽藻,……不得为金璞之宝”,“鼓气以势壮为美”。又以“丝竹繁奏,必有希声窈眇”,“川流迅激,必有洄(回旋而流)洑(伏流地下)逶迤”为喻,说明“气”的变化与节奏。所谓“气”是指文章气势,与韩愈的“气盛言宜”说一脉相承。李德裕还提倡“自然灵气”说,认为“文之为物,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这接触了文学创作中灵感思维的特点,又是为了强调作品具有自然音律与本色美的可贵。李德裕的散文美学观点,对韩、柳有一定继承性,但他完全否定沈约声律说,又轻视“文”的修饰美,认为“如彼璞玉,磨砻成器”即可,若再“错以金翠”,就会“美质既雕,良宝斯弃”,这些看法都是片面的。 李德裕787——849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中唐以后“牛李党争”中李党首领。武宗时,拜太尉,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执政六年,政绩显赫。宣宗即位,牛党执政,被贬为潮州司马,再贬崖州司户参军,卒于贬所。李德裕善为文章,留下不少诗文,《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会昌一品集》20卷,《姑臧集》15卷,《穷愁集》3卷,《杂赋》2卷。他在《文章论》中曾提出自己的文学主张,认为文章当继承《诗》、《骚》传统,“譬诸日月,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此所以为灵物也。”语言当注重自然气势,反对雕琢和囿于声律。他还著有笔记小说《次柳氏旧闻》,记唐玄宗遗事,多诡异之词,并非实录。 李德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