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清照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97 李清照1084—1155?

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对金石学颇有研究。她早年生活在一个温馨的充满学术和文艺气氛的家庭里,过着悠闲而平静的生活。南渡后不久,丈夫死去。她在颠沛流离中境遇孤苦、饱受磨难。她工诗、能文,尤擅词。其前期词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集中表现在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写得活泼秀丽、曲折含蓄、语新意隽、韵味深长。南渡以后,作品思想性有所提高,表现出密切关心国家命运的高度爱国精神。词中沉痛的故国之思和兴衰之感,正是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李清照是婉约词中的大家,抒情能手,善用白描手法将抽象的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新颖、清丽,富于创造性。她有《词论》一篇,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很有影响。诗虽不多,但表现的爱国热情极为强烈,风格豪放倜傥。今人有《李清照集注》。

李清照1084—1155?Li Qingzhao

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格非,官礼部员外郎,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夫赵明诚,宣和时知莱州、淄州,建炎时知湖州。靖康事变前,李清照随赵明诚为官,一度退居青州故里。夫妻志趣相投,以钻研学术、考订文物书画为乐。靖康事变后,赵明诚病逝,李清照辗转逃亡,所聚书画丧失殆尽。绍兴时曾居越州、杭州、金华等地。晚年曾改适张汝舟(一说受张胁迫),旋即离异。
李清照工诗善文,尤以词著称。她早年著有一篇《词论》,评论北宋诸家词优劣,坚持“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她前期的词作,有些表达对爱情的追求,展现了她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还有些词表现了她对闭锁的闺门生活的不满,显示了她的知识分子情怀和“林下风”,如《醉花阴》。还有些词以女作家独有的敏锐感触,描写春花秋月等自然景物变化对人的影响,如《如梦令》。更有一首《渔家傲》,以恢奇的想象、豪迈的气概,展示了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矢志求索的形象。她的后期词作表现了国破家亡所造成的种种人生苦难,将早年的闲情浅怨转变为重愁深哀,所表达的感情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和相当大的普遍性。如《武陵春》描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悲苦境地,反映了作者一连串的痛苦遭遇。《永遇乐》通过中州盛日与苟安现实的对比,表达了深沉的哀挽之情。著名的《声声慢》则通过心理活动的细致描绘,将悲愁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李清照以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感情体验,将婉约词提高到新的境界。她的抒情手法极其高明,运用于词十分自然。她的词融雅俗于一体,充满真情语、俚俗语和十分清新精巧的修辞炼句。后人称:“婉约以易安为宗”。
李清照的诗文丧失犹多。《咏史》、《夏日绝句》等诗,谴责士大夫临难苟全,歌颂献身精神。《上枢密韩肖胄诗》表达对宋金和战问题的看法,体现了作者的政治卓识。《金石录后序》是作者唯一传世的散体之文,真实叙述了作者夫妻的患难经历,极为动情,前人评为“殆有过于欧、苏两公所谓者”。
词集名《漱玉词》。有今人王仲闻编《李清照集校注》等辑校本。

李清照1084—1155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南宋著名女诗人、词人。父亲李格非是北宋礼部郎提点东刑狱,亦颇有文名,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李清照十八岁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对金石之学造诣颇深,亦文采飞扬,夫妇志趣相投,吟诗作词,极富清雅。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北宋,李清照夫妇因战乱迁往南方,途中不仅生活颠荡,多年积藏的金石书画丢失殆尽,而且由于饥寒惊惧,赵明诚死于建康(今南京),李清照失去了一位生活的伴侣,从此独自又飘泊在杭州、绍兴、金华一带,过着孤独、凄苦的生活。作为一个著名词人,南渡以前的词,清丽妍媚,极富家庭生活、少女情怀的气息,如 《如梦令》、《一剪梅》 等等,其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销魂,人比黄花瘦”……都是后人传诵的名句。南渡以后,山河破碎,物尽人亡,词中充满抑郁、无奈的愁苦,却又不乏故国悲歌之情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见《李清照集·乌江》)。“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等诗句,用托古喻今的手法,表达了自己一片爱国之心。李清照的诗词,无不渗透她对生活的追求,对真、善、美的理解。

李清照1084—约1151

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少时熟读经史和诗词歌赋,即有诗名。18岁与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丈夫学识渊博,爱好书画金石研究。夫妇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生活美满。后为避祸,迁居江南,散失以往珍藏的大量金石书画,赵明诚又于1129年病死于建康,此后她只身一人度过孤苦的晚年。她多才多艺,诗、词、文俱佳,尤长词。早年的词多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大胆抒发了女性的内心情感,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题材较单调。后期,在历经国破、家亡、丧夫的苦难后,借词表达了她个人的不幸遭遇和抒发了代表许多背井离乡、骨肉分散的人的共同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语言明白如话,较少粉饰,又流转如珠,富有声调美。由于她知识渊博,敢于利用当时文学形式表达情感,再加上经历坎坷,使她在词创作中有较多的独创性和较高的成就。是“婉约派”的正宗代表。代表作有《金石录后序》、《醉花阴》、《凤凰台上忆吹箫》、《永遇乐》、《武陵春》、《声声慢》。曾刊行《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七卷,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

李清照1084—约1151Liqingzhao

南宋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母也博学善文。夫赵明诚是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靖康之难后,流寓南方避乱。建炎三年(1129),夫病死,境遇凄苦。后依弟而居,终老金华。其词在内容上,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限于闺情之作,流露出其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赞美;后期作品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些流露出对中原故土的怀念。如《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此表现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中的投降派的蔑视。在词的形式上,清新婉约,善于运用白描手法,提炼口语,度入音律,炼句既精巧别致,又平淡自然,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文学理论上,她强调协律,崇尚典雅,反对以作诗文的方法作词,认为词别是一家。其作品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今已散佚。留存下来的有《漱玉词》辑本,今人编有《李清照集》。


李清照1084—1155Liqingzhao

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生长于文学气氛十分浓厚的士大夫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工书,能文,兼通音律。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妇共同校勘古籍,唱和诗词,或鉴赏书画,生活比较美满。靖康二年,金兵南下,黄河南北相继沦陷,赵家在青州故居的十余屋书籍被焚,李清照只携带小部分文物随人群逃难。后来,赵明诚由建康知府移知湖州时病逝,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夫,从此孤独一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过着难民生活,晚年境况极为困苦。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派的正宗词人,诗和散文的成就也很高。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词主要表现少女、少妇的欢乐生活以及与丈夫别离时所产生的淡淡的哀愁。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里描绘藕花深处的归舟和滩头惊飞的鸥鹭,活泼而富有生趣;《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凤凰台上忆吹箫》等,都是写闺情的名篇。后期的词由于国破家亡,生活艰难,充满孤寂无依, 缠绵凄苦,深沉感伤的情调,如《永遇乐》 (落日熔金)、《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等,表达了南渡初年许多人背井离乡, 骨肉分离的共同感受; 同时也有关怀国家命运, 表现爱国精神的作品,如《咏史》诗和《夏日绝句》诗。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首先在丰富词的表现手法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巧于构思,常常选取一些生活片段写入词中, 极具体细致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又善于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具体行动或事物把抽象的内心活动形象化,感情色彩浓厚。其次语言优美、精巧,却不雕琢求工, 自然朴素,清新,富于创造性,有时采用口语入词。第三是懂音律,富有音律美,注意“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的运用。她的词被称为 “易安体”,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作品收入《漱玉集》,《宋史·艺文志》载有 《易安居士文集》。

李清照1084~约1151

南宋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丈夫赵明诚是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中原,攻陷宋都汴京前后,李清照夫妇相继避乱南下。不久,明诚因病去世,从此,李清照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在70岁左右时凄凉寂寞地离开人世。
李清照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诗文都好,尤擅长词。她论词强调协声律,提倡典雅,强调情致,提出 “词别是一家” 之说。(见《词论》)
李清照现存词70多首,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多为其悠闲生活的写照。韵调优美,风格明快。如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点绛唇》(蹴罢秋千)等。后期作品则更多地感叹生活孤苦,抒发对故乡的怀恋之情,这 一时期的作品意境较开阔,名篇有《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镕金)等。
李清照的词善用白描手法,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善于吸取口语,独辟途径,另出新意。她写慢词长调,善于在时间的推移变换中,通过刻绘外界景物的特点,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在丰富词的表现手法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的词被称为“易安体”,从南宋时就有很多人学习和效仿。
李清照的诗今存15首,风格豪迈遒劲。《夏日绝句》 历来被人们传诵。
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今人编辑的有《李清照集》、《漱玉词》。

李清照1084—约1155

南宋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夫赵明诚,金石考据家。身经“靖康之难”,后流离江浙间而终。词则以南渡为界,前期悠闲新丽,后期悲凉感伤,多家国之思。善于白描,语言浅近,委婉清新。时人推重其词,称为“易安体”。诗文激昂雄健,“慷慨多气”。有《漱玉词》。

李清照1084—1155?

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李早年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勤奋好学,“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廷之的儿子赵明诚结婚。明诚酷爱金石,清照长于诗词,两人志同道合,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后屏居青州旧居达10年之久。其间建起书库大橱,收藏经史百家。随明诚出守莱州、淄州时,仍然坚持对文物的研究。建炎元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明诚为母奔丧南下,清照水陆兼程,“载书十五车”,于次年春抵江宁(今南京)。建炎三年(1129),明诚被任命为湖州知州,明诚赴行在(杭州),犯暑感疾,8月卒。她奔走台、温、越、杭间,绍兴二年,在杭州作《金石录后序》,叙述婚后30余年的忧患得失,记叙详尽,情意沉哀,是了解词人生平志趣、思想遭遇的重要文章。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前期作品抒发闺情,悠闲活泼,格调明快。如《点绛唇》(“蹴罢秋千”)、《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描写伉俪情深,含蓄蕴藉,缠绵悱恻。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箭梅》(“红藕香残玉殿秋”)。南渡以后,历尽沧桑,作词风格突变,将亡国之恨,离乡之苦,沦落之悲,丧夫之痛,凝结于词篇。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重视典雅情致,强调音律。李善于创意出新,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集有《李清照校注》。

李清照1084—约1151

南宋著名女词人,也是古代一位有进步伦理思想的女性。济南章丘(今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是当时著名学者,居于礼部员外郎。18岁与金石考据家赵明诚结为夫妇。黄河南北被金兵占领后,渡淮南奔,赵受命湖州太守,赴任途中命故。此后只身漂泊于杭州、绍兴、金华一带,颠沛流离,晚年凄苦。所著有的已遗失。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为《李清照集》。在李清照大量诗词中反映出不少进步的伦理思想。首先表现在她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追求,对封建礼教的冲击。她与赵明诚相爱甚笃、志同道合,“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 “此情无计可消除,方下眉头,却上心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在夫死后,她无比悲伤,“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孤雁儿》)她这种真挚的情感和表露,当时曾遭到一些封建卫道士们的诋毁。其次,在诗词中表达了她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气节。有“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逸句》),抒发对南宋王朝苟安于江南的强烈不满;有“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上枢密韩公部尚书胡》),抒发对投降叛国行径的谴责。她赞扬嵇康“至死薄殷周”、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英雄行为,希望人们成为“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的爱国英豪。李清照还渴望人生自由,不满足“闺房闲戏”生活,认为女子也应和男子一样有远大抱负,“心存恋豆,志在著鞭”。曾有人称赞她“无一毫钗粉气”。

李清照


李清照1084——?

自号易安居士。宋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幼有才藻,善属文,工诗词。早年生活优裕,居青州(今山东益都),与其夫赵明诚伉俪相得,致力于金石书画之收藏研究。金兵南侵后,其夫赵明诚死,李清照遂辗转流离南方。绍兴二年(1132),再适张汝舟,不久即离异。晚岁处境哀伤孤独,不知所终。卒年约70余。著有《李易安集》,已佚。后人辑有《漱玉集》,今有《李清照集》辑本。其文学创作以词著称,亦工散文与骈文。其《金石录后序》一文,笔墨疏秀,叙次详曲,光景可睹,而存亡之感,更凄然言外。

李清照1084—1151?

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其夫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她自小便有诗名。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唱和诗词,所作词多幽闲情趣。靖康之变后,避兵江南,其夫病死,孤身漂泊于浙江一带,境遇凄苦,故词风突变。此间词作蕴含着南渡后沉痛的家国衰亡之感,情调伤感,但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擅长白描手法,语言清丽,为婉约派大家。著有《词论》一篇,强调协律,崇尚情趣幽雅,认为“词别是一家”,反对以诗法作词。她的诗流传很少,散文笔墨俊秀。原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辑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李清照1084~约1151

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学者李格非之女,金石考据家赵明诚之妻。婚姻美满,与夫共同研究金石书画之外,常以诗词唱和。高宗建炎初,汴京沦陷于金兵之手,夫妇避乱南下。建炎三年,丈夫病死,她独自颠沛流离于江浙一带。绍兴二年,客居杭州,后移金华。最终于郁郁寡欢中去世。原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一卷,仅存47首。她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作家,以词最为擅长。其词以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写闺情绮怨和自然景物,表现了对爱情的追求及对自然美的热爱,健康活泼的基调中常杂一丝怅惘感伤的成分,如《点绛唇·蹴罢秋千》、《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后期作品多写伤时感乱和怀乡忆旧,以自身家破人亡的凄苦沉痛,影射出时代与社会的动乱不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永遇乐·落日熔金》、《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最为有名。她善于运用白描手法,描写内心的独特感受;不喜堆砌故实,时采口语人词; 长于以境衬情,融情入景; 注重声调音律,讲究词章和谐。她作为婉约派的正宗词人,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诗今存不多,但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如《送胡松年使金》、《夏日绝句》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历来传诵。另有文《金石录后序》亦为叙事兼有抒情的佳作。

李清照

宋代女词人。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生于1084年,约卒于1155年。建中靖国元年(1101)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前期生活美满,后期(南渡后)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她能诗、擅文,而词的成就更高,在两宋词坛独树一帜。在现存70多首词中,虽前、后期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思想感情,但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词被称为“易安体”。著有《词论》1篇,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均已失传。有《漱玉词》传世。

李清照1084~约1155

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今山东省济南人。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李清照青少年时代生活优越,雅好诗文,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唱和诗歌,共同致力于金石图书的搜集整理,生活美满。靖康二年(1127年),她与赵明诚相继南下,不久赵明诚病死建康,她只身辗转漂泊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独凄凉中度过晚年。李清照是诗、词、散文兼善的作家,而以词垂名于世。她作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她南渡前的词,多写闺情相思和自然景物,题材狭窄,风格婉约,南渡后经历了国破家亡的苦难和颠沛流离生活的煎熬,从而扩大了她的词作题材,丰富了她的词作内容,有《漱玉词》传世。其散文方面的代表作是《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1084—约1151

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自幼才气横溢,文词洒落。21岁嫁诸城太学生赵明诚,夫妇和美。每质衣市古碑、书画、奇器,共相摩玩。金兵南侵,携带书画古器,避难南方。建炎三年,明诚病死,她奔走台州、温州、越州、杭州之间,家藏古物,十去七八。绍兴五年在杭州,作《金石录后序》,叙夫妇遭遇。绍兴七年,避乱西上,终老金华。清照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李清照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