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石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14 李石岑1892—1934

哲学家。湖南醴陵人。1915年赴日留学,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潘培敏等创设学术研究会,编发《民铎》杂志,后被日政府查封,移入国内刊行。1919年回国,任商务印书馆编辑,主办《民铎》,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早年主张“尊重各种学术”,大量介绍西方各派哲学。在杂志上刊出“尼采专号”、“柏格森专号”,颇具影响。笃信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强调宇宙万物皆有“生机”,而人的生机则表现为“精神的自我”,可以创造出一切。“我的人生观就是表现生命”“即自我表现。……我的生命在,故万有之生命在。”后期赴法、英、德等国考察西方哲学,转而推崇“新唯物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哲学。1923年著《哲学概论》,较早地正确评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指出“新唯物论”代表着哲学的新趋势。著作有《人生哲学》 (上)、《中国哲学十讲》、《李石岑讲演集》、《李石岑论文集》、《哲学概论》等。

李石岑1892~1934

原名邦藩。醴陵人。1913年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16年在日本编辑《民铎》杂志,抨击军阀专政。1918年回国,历任商务印书馆编辑、《民铎》主编、《时事新报》附刊《学灯》主笔、《教育杂志》主编,大夏大学、光华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等校哲学、心理学教授。走“学术救国”道路。宣传尼采哲学,认为它体现了生生不已的进取精神。1932年后赞同和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1933年在上海讲《科学的社会主义哲学》。著作有《人生哲学》(上)、《西洋哲学史》、《哲学概论》、《中国哲学十讲》等凡20余种。

李石岑1892—1934

近代哲学家。名邦藩,以字行,醴陵人。早年就读湖南优级师范理化科。1912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留学。1916年在日本编辑出版《民铎》杂志,抨击军阀专制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18年归国,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主编《民铎》杂志达10年之久。1920年1月至1921年7月,任《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笔。1922年夏,兼任《教育杂志》主编,同时在上海大夏大学、光华大学、民国大学、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任哲学、心理学教授。1928年夏先后赴法国、德国研究。1930年底归国,先后任上海中国公学、大夏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哲学教授。1934年秋病逝。李氏早年崇拜曾国藩,主正心、诚意。五四时期,曾著文介绍实用主义、尼采主义和柏格森主义,并颇赞赏尼采的 “超人”学说,认为“超人” 的出现,使“人类之生活即发强烈之光辉,一切美善强大悉由产生” ( 《尼采思想之批判》)。在人生哲学上,他说: “我的人生观就是表现生命”,让“生机畅达” ( 《人生哲学概要》)。1928年以后的欧洲之行,促使他向唯物论转化。回国之后注意宣传辩证唯物论 (“新唯物论”),并且宣称: “未来的哲学必然的以新唯物论为主营。无论哲学形态依存于社会发展的方式,不能不走上新唯物论一途; 即就哲学本身而论,那些单凭主观臆造的哲学,决无存立的余地,决不能引起 ‘不肯自欺欺人’ 的读者之一顾,也必然地走上新唯物论的一途。”(《未来的哲学》)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7:5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