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89 李薰1913—1983冶金学家。湖南省邵阳县人。1936年毕业于湖南大学矿冶工程系。1940年获英国设菲尔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留任研究员。因证明钢的“发裂”是由于氢的存在而引起的,获白朗敦奖章和奖金,设菲尔德大学又授予他冶金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在沈阳创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开拓多种新型金属材料,对宇航工业及原子能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工作严谨,重视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兼技术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李薰1913~1983原名文杰。邵阳人。1932年入湖南大学矿冶系学习。1937年留学英国雪菲尔德大学冶金学院,1940年获哲学博士,留校任研究员兼指导。1945年任该大学冶金学院研究部负责人。发现钢中氢脆的科学奥秘,证明钢的内部发裂乃由氢的存在所引起。这一发现对世界钢铁技术产生重大影响,使他成为这一领域公认的创始人,获得白朗敦奖章、奖金,并获冶金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积极筹建金属研究所。1961年加入共产党。组织科技人员在短期内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重返地面卫星、第一架超音速喷气飞机、第一艘核潜艇提供了尖端材料。历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沈阳分院院长、中科院副院长。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1983年3月前往攀枝花钢铁公司视察,途经昆明时病逝。 李薰中国冶金学家。1913年11月20日生于湖南省邵阳县。1936年毕业于湖南大学矿冶工程系。1937年入英国谢菲尔德(Sheffield)大学冶金学院学习,194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该校任研究员,研究冷加工对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以及氢在钢中的作用。他证明钢的“发裂”(钢材内部的微小裂纹)是由氢的存在引起的,成为这一学科领域公认的学者之一。1950年回国后,在沈阳创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1956年、1962年和1977年三次成为全国科学规划主持人之一。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兼技术科学部主任。1983年3月20日逝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