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贽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75 李贽1527—1602

明代思想家。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晋江人。曾任云南姚安知府。他以“异端”自居,批判道学,对孔子的权威提出大胆怀疑,对一些封建伦理纲常提出非议,终被明统治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下狱,死于狱中。在哲学上,李贽反对理学,深受王守仁心学和禅学的影响。他认为宇宙的本体即“妙明真心”,宇宙万物“皆是吾妙明真心中一点物相”。反对理学家“理能生气”的思想,认为离开“穿衣吃饭”、阴阳气化便无所谓理。必须于宇宙万物中体现“妙明真心”那个“清净本原”。他主张“生知”、提出“童心说”。认为人皆有“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由此,他认为人皆可以为圣成佛,而六经,《语》、《孟》,正是道学家借以毁灭人的“纯真”“童心”之“渊薮”。因此,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主张反本各自的“良知”、“童心”,以己心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


123 李贽1527—1602

明代思想家、文学评论家。他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学主张,对封建传统文学理论以有力的冲击。他以“童心”说反对传统礼教对文学的束缚,大力推崇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对后世影响很大。著有《李氏文集》(又名《李温陵集》) 等,还评点了多部小说和戏曲。


120 李贽

明思想家。其伦理思想自成一统。公开以“异端”自居,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主张重视功利,提出以“至人之治”代替儒家“君子之治”。反对封建礼教,认为封建道德礼教是人民痛苦的根源,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批判纲常名教,提出朴素平等,主张君臣应该是朋友关系,认为男女应当平等,赞成寡妇再嫁和婚姻自主,反对迷信圣贤权威,讲求独立思考。他敢倡乱道,揭露理学家以仁义道德掩其卑鄙和贪欲,是“口谈道德,心存高官,志在巨富”的伪君子,认为“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理学阻碍童心发展,致“言假言,事假事,文假文”(《焚书童心说》)。反对道学,自称: 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尤恶; 视道学先生为鄙儒、俗儒、迂儒、腐儒,指斥他们“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然也”。主张人性自私论,认为势利之心乃“禀赋之自然”,反对离开物质生活空谈仁义天理。受心学影响,强调要以自己心的是非为是非,晚年主张一切皆空。


219 李贽1527—1602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戏曲评论家。他在思想上以封建正统理论的“异端”自居,反对虚伪的道学。在文艺理论上提倡“童心”说,主张表现真心真情,反对厚古薄今。在戏曲创作论上提出区别“化工”与“画工”的批评标准。所谓“化工”,即作家不能不发,而非有意为文的鬼斧神功;所谓“画工”,即作家全力以赴,因追求工巧而达到的工巧。前者的样板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后者的样板是高则诚的《琵琶记》。李贽在《红拂记》题词中还提出关目好、曲好、白好、事好的要求,对其后的戏曲理论和戏曲创作都有很大影响。李贽评点的剧本,各家著录为15本。较可信的是5种容与堂刻本,即 《北西厢记》、《琵琶记》、《幽闺记》、《玉合记》、《红拂记》。李贽因此被尊为“词学先贤”。


064 李贽

明思想家。反对儒家关于是非标准的真理观。指出秦汉到宋明,都是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认为人之是非,并“无定质”,亦“无定论”。或此是彼非,亦并育而不相害;或此非彼是,乃并行而不悖。所以人们“是非必辩,真伪必断”。反对以少数“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者”来辩是非、断真伪,主张要“从百姓日用处提撕一番,才能识得是非真伪的本来面目”,才能“有实证实得处”。并运用循名责实之论,指出所谓“某行虽不谨,而肯与人为善”,“某某行虽端谨,而好以佛法害人”是犯了“是而不是,不是而是”的逻辑矛盾。

李贽1527—1602Li Zhi

明代思想家、文学评论家。原名载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另号温陵居士等。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回族。26岁中福建乡试举人,后宦游各地,曾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职。54岁辞官,先后在湖北黄安、麻城著书讲学,公然以异端自命。他一生屡遭迫害,最后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系狱,被迫在狱中自杀。
李贽在文学理论上提倡“童心”与“迩言”。他认为“天下至文”皆出自“童心”,即“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主张打破孔孟之道的束缚,打破各种传统清规戒律的桎梏,追求文学的解放和愤世嫉俗的风格。所谓“迩言”,就是“街谈巷议,俚言野语,至鄙至俗,极浅极近,上人所不道,君子所不乐闻者”(《道古录下》),即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语言。他大胆地打破了封建士大夫对文学的传统偏见,大力推崇《西厢记》、《水浒传》等通俗文学为“至文”,并且以极大的热情评点了《水浒传》、《三国志演义》、《琵琶记》、《幽闺记》等通俗文学作品。李贽从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体裁样式三方面提出了同封建正统文学观念相对立的见解,建立了一个适合当时市民文学发展需要的文学理论体系。李贽的文学理论,集中代表了明中叶以后社会发展对文学的要求和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成为明代后期新的文学思潮的纲领,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氏文集》等。

李贽1527—1602Li zhi

中国明代文学家、哲学家、心理学思想家。原名载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曾任云南姚安知府等小官。晚年专力著作,因对封建礼教和道学家进行了大胆揭露,被诬指“有伤风化,惑乱人心”而下狱,最后自杀于狱中。
在人性论方面,李贽提出了“童心”说,认为“童心”是天真纯朴的精神状态,是至善的人之本性,随着人的年龄与知识的增长,知道追求名利,就会失却童心。在人的才智方面,认为人们没有天赋的差别。在情欲心理方面,认为人的天性就是“自私”的。但他在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性的同时,却贩卖了个人利己主义:“势利之心亦吾人禀赋之自然。”(《道右录》)他还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答邓石阳》)的命题,肯定人必须满足生活的需要,而不能克制其欲望。
李贽的著作有《李氏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温陵集》等。他的心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焚书》和《文集》的一些篇章之中。

李贽1527—1602Lizhi

原名载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李秃翁等 回族 福建泉州晋江人。明代反传统思潮的思想家。王门左派代表人物之一。26岁中举人,曾做过南京刑部外郎、云南姚安知府。后辞职云游。晚年从事著述和讲学。75岁时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而被捕入狱,自刎于狱中。主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李温陵集》、《初谭集》、《四书评》、《道古录》等。
李贽崇尚阳阴学派,提倡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强调物质生活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宣称“自私”是人的天性,进而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命题。(《焚书》卷一)主张道德应顺应于物质生活,反对宋明理学家脱离实际生活的道德说教。肯定“市井小夫”、言行一致的朴素道德品格。反对“咸以孔子之是为是非”,(《世纪列传总目前论》)认为道德评价的标准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价值,人与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人生观上,强调“在世未死,便有一日进益”。(《与方伯雨》)认为男女应当平等,赞成寡妇再嫁,反对程颐主张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点。在君臣关系上,认为君臣应当是朋友关系,而不应是“君王圣明,臣罪当诛”的关系。这些道德观,具有反传统的启蒙意义,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

李贽1527~1602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原名载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回族。从小随父“读书歌诗,习礼文”,12岁写《老农老圃论》,讽笑孔子,赞扬樊迟。嘉靖三十一年(1550)中举后即宦游各地,历任河南共城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其间研读王阳明著作,师事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之子王襞,并与进步学者耿定理、焦寐、王畿、罗汝芳等相交。为官之处与上司多忤,于万历九年(1581)54岁时辞官,投奔耿定理,在湖北黄安、麻城等地著书讲学,并招收女弟子。他猛烈抨击孔孟之道,称儒家经典“非其史官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绝非“万世之至论”,汉代以下“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尔”。在《藏书·德业儒臣后论》中倡言“人必有私,此自然之理,必至之府”,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以此批驳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说教。他认为后来之“政、刑、德、礼”皆少数人“强天下使从己”,唯有使“天下之民各遂其生,各获其所愿有”,“好恶从民之欲而不以己之欲”,方可谓之礼。由于他对封建传统的大胆揭露和猛烈攻击,被统治者视为“异端”,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陷狱,自杀而亡。
李贽在文学上提出著名的“童心说”,认为天下至文皆出于“童心”,“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人”,提倡抒写真情实感,尊重个性,努力突破封建束缚,这在道学思想严酷统治的时代,是非常进步的主张。与此相联,在古代作家中,他最欣赏不受儒学羁勒的司马迁、李白、苏轼,他赞赏百姓日用的迩言,即街谈巷议、俚言野语,至鄙至俗,上人所不道、君子所不乐闻者,是发自本心、绝假纯真的童心之言。
李贽把小说、戏曲提到重要地位,认为传奇也可以 “兴、观、群、怨”,列 《西厢记》、《水浒传》为 “古今至文”。他是明代最负盛名的戏曲小说评点家,《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拂记》、《琵琶行》、《拜月记》、《西厢记》、《幽闺记》、《西游记》等,均有其评点本。对 《水浒传》评价很高,说它是 “发愤之所作”。李贽的散文内容深刻,见解独到,行文泼辣、犀利,富有激情,语言简洁、质朴又意味深长。
李贽是明中叶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其文学见解适合当时的新兴文学、主要是市民文学发展的需要,是明后期新文学思潮的纲领,对当时的文学理论和创作,特别是汤显祖、袁宏道、冯梦龙等人有很大影响。他著述甚富,明清历代数被禁毁,多亡佚,存者也遭改窜,间有伪作。重要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初潭集》等。他评点作品的方法,也为后代评点文学树立了榜样。如金圣叹评 《水浒传》、脂砚斋评 《红楼梦》,都从他处得到借鉴。

李贽

在美学上公开以“异端”自居,反对儒家说教,提出“童心说”,强调艺术创作应“发于情性,由乎自然”。认为作家要关心现实,才能有真实的情感体验。主张“师心”,反对“师古”,以进化发展的观点论美。肯定了小说、戏曲的艺术审美价值,促进了明、清小说的发展。参见“童心说”和“哲学”中的“李贽”。


李贽1527—1602

明思想家、文学家。号卓吾,又号宏甫、笃吾,别号温陵居士。回族。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曾任云南姚安知府。后从事讲学著作。反对礼教,抨击道学,自标“异端”,屡遭明廷迫害,后入狱,自刎而死。论文主“童心说”,认为天下至文皆出于“童心”,“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人”,“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便写不出好作品。把小说、戏曲提到重要地位,谓《西厢记》、《水浒传》可列为“古今至文”。又评点《水浒传》、《三国演义》、《琵琶记》、《幽闺记》、《红拂记》等小说戏曲,为后代评点文学树立了榜样。著有《焚书》六卷、《续焚书》五卷、《藏书》六十八卷、《续藏书》二十七卷、《初潭集》三十卷等。


李贽1527—1602

明思想家、文学家。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名,号单吾、宏甫。别号渔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早年入仕,后辞官讲学。师事王艮子王襞。认为《六经》、《论语》、《孟子》等非“万世之至论”,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被捕入狱,愤而自杀。其学源于阳明心学及禅学,但以“异端”自居。坚持“心外无物”,反对以“理”、“太极”为万物本原。认为人之是非“无定质”、“无定论”。继承并修正王阳明良知说。主张“童心说”。“童心者,真心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认为势利之心本于自然,不可强而去之。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及《李渔陵集》等。参见“伦理学”、“美学”中的“李贽”。

李贽1527—1602

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原姓林,名载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等。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回族。先世几代从事航海、经商,多与异域交往,做过翻译。26岁中举,初任河南辉县教谕,后任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等职。他反对封建礼教,否定孔孟权威。其思想受王学左派“泰州学派”影响极深,曾以王艮之子王襞为师,晚年受禅宗思想影响,居寺院,为居士。所到之处,与上司多忤,54岁起辞官不做,不久出家,在湖北黄安、麻城等地著书立说。一生屡遭迫害而始终顽强不屈,最后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下狱,被迫在狱中自杀。因其从小受有市民思想的影响,对程朱理学格格不入,逐渐形成他“倔强难化”的叛逆性格。他揭露伪道学的虚伪和丑恶,否定圣贤权威,认为“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他还针对传统的文学思想和拟古文风,提出了“童心说”,这是他文学思想的核心。认为“童心者,真心也”,“天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文章只有真假,而不能以先后古今论优劣。他反对复古派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认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以童心为标准,他充分肯定了小说、戏曲的文学地位,以极大的热情评点《水浒传》、《三国演义》、《琵琶记》、《幽闺记》等。对通俗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以自然之为美”,是李贽文学思想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即要求情感真实,自然流露,不加伪饰,以情遣文。其诗作不多,但其散文见解大胆、思想深刻、文字泼辣、战斗性强。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温陵集》等。

李贽1527—1602

中国明代思想家。王门左派代表人物之一。号卓吾,又号宏甫、百泉,别号温陵居士、龙湖叟等。原姓林,名载贽,后改李姓,取名贽。福建泉州晋江县人,祖籍河南。世代为巨商,自祖辈起,家势渐衰。1岁丧母,幼时随父读书,性情“倔强难化”。26岁举于乡试,官至云南姚安知府,任满辞官不仕。晚年著书讲学,影响广泛,“倾动大江南北”(《闽书·畜德态》上),后学士子“趋之若狂”(《明儒学案》卷六○)然其以“异端”自居,公倡“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遂不容于当道,被视之“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万历实录》卷三六九),终遭迫害入狱而自刭。著《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初潭集》、《四书评》等。其学术渊源较杂,总体上属阳明学派。伦理思想上,把“绝假纯真”的“童心”视为“最初一念”的道德本心。且明示这种“童心”就是自私之心。“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藏书·德业儒臣后论》)认为“趋利避害”是社会人生的本质,是源自人之本性的最原初的冲动力。“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私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同上书)反之,失去了私利,也就失去了人之行动的动力。“农无心,则田必芜;工无心,则器必窳;学者无心,则业必废”;“官人而不私以禄,则虽召之必不来矣”。“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同上书)。据此又进而把一切利己动机和行为归结为穿衣吃饭。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伦理命题。主张伦理道德要服务于日用生活,“由仁义行”就应于“百姓日用处提撕一番”,以满足百姓的“如好货,如好色,如勤学,如进取,如多积金宝,如多买田宅”(《焚书·答邓明府》)等欲望。指出“世间一切治生产业”,既是道德的目的,也是道德生活本身;而“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焚书·答邓石阳》)。认为每个人应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价值,“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答耿中丞》),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 (《老子解》卷下), “圣人与人一”(《明灯道古录》上)。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反对“妇人见短,不堪学道”(《焚书》卷二《答以女人学道见短书》)的谬论。强调个性解放,提出“是非无定质”的伦理命题。认为是非善恶标准,随时代不同而有不同之规定,“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故反对“执一”,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同上书),而主强率性而行,“不必矫情,不必违性,不必昧心,不必抑志”(《焚书·为黄安二上人三首·失言》),大胆摆脱“万口一辞”、 “千年一律”之“圣教”的束缚,自由地去发展个性。其伦理观对近代反封建主义道德的斗争影响很大,并传至日本,是中国早期启蒙伦理思想的典型代表。

李贽


李贽1527—1602

原名载贽,号卓吾,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评论家。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氏文集》等著作行世。
李贽在文学上的著名观点是“童心说”。他在《童心说》一文中指出:“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他所谓的“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赤子之心与真情实感。因此,他认为只有具有童心的文学才是真文学,否则就是假文学,所谓“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李贽提倡“童心”,其实是反对以“闻见道理”,即孔孟之道为心,反对以封建思想为心。他这种观点不仅与封建传统观念对立,而且对于假道学的文学观点与作品也是一个深刻批判。同时,他认为评价文学也应以童心为标准,不能以时世先后为标准。因为文学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从而否定了贵古贱今的复古主义观点。
与“童心说”相联系,他又提倡“迩言”,所谓“好察迩音”、“则得本心”(《焚书·答邓名府》)。这里的“迩言”,就是“街谈巷议,俚言野语,至鄙至俗,极浅极近,上人所不道,君子所不乐闻者”(《道古录下》),即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语言。提倡“迩音”,就是提倡弃雅从俗,以下层人民的口语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这样,就完全颠倒了历来以正人君子的仁义道德之言为高雅,以市井子民利欲之言为鄙俗的传统观念。
李贽还强调“自然”与“发愤”。他在《杂说》中极力推崇自然之美,认为文学创作上的“化工”胜于“画工”。他所说的“化工”,就是自然天成,不饰雕琢。同时,他主张文章要有为而作,要有真情:“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可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杂说》)他这种观点,表现出强烈的反道统精神,比司马迁、韩愈等人的相关观点更为进步。
由此可见,李贽提倡“童心”与“迩言”,是要求革新文学的内容,表现新的思想和生活。他主张“自然”与“发愤”,旨在打破传统的清规戒律,追求文学的解放与愤世疾俗的风格。
李贽的文学理论虽有其局限性(如“童心说”有唯心色彩),但它集中代表了明代中叶以后社会发展对文学的要求和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成为当时文学新思潮的纲领,对当时的文学理论与创作,尤其是对汤显祖、袁宏道、冯梦龙等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清代王夫之、叶燮、刘熙载等文学家也深有影响。


李贽1527—1602

原名载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龙湖叟等。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回族。出身航海世家。嘉靖三十一年(1552)考取举人,后曾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职。晚年曾出家,在黄安、麻城等地著书立说;并辗转到北京、南京等地讲学,被称为“说法教主”。万历三十年(1602)被人诬陷,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系狱,自刎身死。李贽身陷囹圄,当局即明令将其著作尽行焚毁,现保存下来的主要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氏文集》等。还流传有他评点的一些小说、戏曲等。散文成就主要表现在议论文方面,如其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嘲讽盲目尊孔的假道学的文章,辛辣风趣,风格独特,类似杂文,具有强烈的批评精神和战斗性。其创作理论主要是“童心说”。“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童心说”虽是唯心主义文学观,但在当时条件下,无疑起了“反复古”、“反道学”的积极作用。同时,对明末文坛如汤显祖、袁宏道、冯梦龙等的反封建礼教、反复古运动的文学理论和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也对清代王夫之、叶燮等的文学理论有过积极影响。他是明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李贽

李贽1527—1602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号卓吾,又号笃吾、宏甫、温陵居士等,泉州晋江 (今福建泉州) 人。曾任河南辉县教谕、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职。后辞官不仕,晚年著书讲学,因激烈抨击程朱理学,屡遭迫害,自杀于狱中。他反对道学,自称“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称当时的道学先生为“鄙儒”、“俗儒”、“愚儒”、“腐儒”,驳斥他们“言不顾行,行不顾行”,“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然也。”他贬斥《六经》、《论语》、《孟子》等书,认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提出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在哲学思想上,他提出“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反对“理能生气”的说法。受王守红心学的影响,强调要以己心的是非为是非,否认有客观的是非标准。晚年又接受佛教禅学的影响,依然“心外无物”的观点,相信万物尽在自心的思想,认为世界万物“皆是吾妙明真心中一点物相”,“学者只宜于论物上识真空”,并归结到一切皆空。关于人性论,他认为“势利之心亦吾人禀赋之自然”,“人必有私”,“虽圣人不能无势力之心”,把自私自利说成是人类的本性,要求顺从人类本性的发展,以此反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的说教。在社会历史观上,他认为社会在一治一乱中不断发展,世无定时,千古常新,没有不变的事物。在文学方面,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创作必须抒发己见,认为《西厢记》、《水浒传》是“古产至交”。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李贽

李贽 (1527—1602),明代思想家。福建泉州晋江人,号卓吾,一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晚年寓居湖北麻城龙潭湖上的芝佛院,因又号龙湖叟。曾任南京刑部员外郎和云南姚安知府,最后忿然弃官,专事讲学和著书。主要著作有 《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等。平生反对封建名教和儒学正统,非孔非圣,追求社会平等、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因此遭到封建卫道者们的排斥,被目为 “异端之尤”,其著作被列为禁书,“尽行烧毁”,甚至在76岁时被加上 “取倡乱道、感世诬民” 的罪名,逮捕入狱而死。
李贽的思想反映了中国资本主义萌牙时期封建士大夫中向封建专制统治和儒学正宗挑战的反叛和斗争精神。基于这种精神,在法律观点上,他主张顺应人们个性的自由发展,打破德礼和刑政等人为的干涉和束缚,以为天下的人原本是各得其所的,现在不得其所,是 “食暴者扰之而仁者寡之” 的结果; 标榜 “仁义道德” 的统治者害怕不得其所的人们越轨,便用“德”、“礼” 来规范人们的思想,用“政”、“刑” 来限制人们的行为。在他看来,刑罚或者法律的作用,无非是以约束和强制的手段来求得社会的整齐划一。但由于 “天下至大”、“万民至众”、“物之不齐” 又是普遍的情况,因而即使有 “条教之繁”、“刑法之施”,也是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所以,“善为天下者不治天下”,而只应 “以人治人”,也就是 “各从所好”,“名聘所长”,使 “人人自治”。做到了 “人人自治”,就会 “不待禁而止之”,“条教禁约,皆不必用”; 刑罚当然也就失去作用了。这种思想虽然不切合实际,但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儒学正统的意义。


李贽

李贽(1527—1602),中国明朝末年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字宏甫,号卓吾,又号宏甫,又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人,曾应乡试为举人,学识渊博,做过20多年小官,51岁任云南姚安府知府,54岁辞官。晚年移居通州,76岁时遭封建朝廷迫害,被迫自杀于狱中。
他提出了很多教育主张,反对为求官求名利而学习。主张学好道德和本领,关心“天下百姓痛痒”,以“治天下”。提倡“因材而笃”的观点。他提出了“因材”、“并育”、“各遂其中,各获其顾”的发展个性的主张。认为在教育上也应该男女平等,反对封建传统教育思想,批判程朱理学并及孔丘。他认为读书不仅要明义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还须有证验始可。主张求学不能没有良师,“得一同志、胜于得一同胞”,认为“友者有也,很重视师友之间的相互砥砺。他主张做人要老老实实,有骨气、有见识、常知足、能脱俗。处世能知人,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主要著作有 《李氏藏书》、《李氏丛书》、《初潭集》、《李氏文集》、《李氏续藏书》、《李氏焚书》、《李氏续焚书》 等。

李贽1527—1602

回族,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省泉州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评论家。其哲学思想受王守仁和禅学影响很大,然而却能标新立异,向封建思想挑战。主张重视功利,对封建传统教务和假道学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抨击,认为《论语》、《孟子》、《六经》等儒家经典绝非“万世之至论”,这种离经叛道行为,招致封建统治者的强烈反对,终被迫害致死。在文学上,主张创作须抒发己见,反对复古摹拟,提出“童心说”。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强调社会平等说,反对圣人凡人之分,批评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曾评点《水浒传》,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著作有《李氏藏书》、《续藏书》、《李氏焚书》、《续焚书》、《李氏文集》、《李氏丛书》十一种等。

李贽1527—1602

明代思想家、文学评论家。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 回族。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龙湖叟等。其祖曾航海经商, 父系塾师。家境清贫。二十六岁中乡举, 曾任河南共城(今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职。五十四岁辞官退居湖北黄安,后移居麻城龙潭湖芝佛院,孑身著述讲学,最后辗转通州(今北京通县)友人马经伦家,不久因在著作中揭露湖北黄安大官僚耿定向的伪道学,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被捕入狱致死。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认为《六经》、《论语》、《孟子》等儒学经典,不过是“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绝非“万世之格言”、“至论”。在哲学上认为世间都是实在的, 宇宙以物质性的阴阳二气为基础, 经过无数变化,生出万事万物来,具有一些朴素唯物主义因素; 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强调社会平等说,反对圣人凡人之分,智愚之别,批评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在文学方面提出“童心说”,主张创作须抒发己见,反对复古摹拟。散文语言犀利。诗文短小精悍,不事格律雕饰。曾评点《水浒传》, 重视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著作有《李氏藏书》、《续藏书》、《李氏焚书》、《续焚书》、《李氏文集》、《李氏丛书》十一种等。

李贽

李贽1527~1602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回族,泉州晋江(今属福建泉州)人。年少时起即与传统思想格格不入。曾官云南姚安知府。54岁辞官,先后在湖北黄安、麻城讲学著书。万历30年(1602)被诬陷入狱而死。著有《焚书》6卷、《续焚书》5卷、《藏书》68卷、《续藏书》27卷、《初潭集》30卷等。他是一位具有强烈叛逆精神的思想家,对孔孟之道和宋明理学持激烈批判态度,因此被统治者目为“异端”。在文学方面,提倡“童心说”,反对复古、模拟、虚假,主张文学创作要出于“童心”。他对小说、戏剧给予了高度重视,曾评点《水浒传》、《三国演义》、《琵琶记》等。所作散文思想深刻,战斗性强。《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答耿司寇》等,或抨击孔门信徒的昏聩,或揭露伪道学家的虚伪,犀利辛辣,痛快淋漓,几如檄文投枪。其诗如《系中八绝》等,不事雕饰,不重格律,明白如话,表现了宁折不弯的性格。李贽的文学见解与实践,对公安派产生了很大影响。


李贽1527—1602

明思想家、文学家。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是泰州学派继承者和发扬者。大胆以“异端” 自居,公开向 “正统” 派宣战。反对以“一理”、“太极”为万物本源。认为 “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焚书·夫妇论》)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继承并修正王守仁的“良知”说,主张“童心”说,视“童心”为“真心”。对封建传统教条和假道德学进行了大胆的揭露,终被统治者迫害而死。文学上反对复古模拟,曾评点《水浒传》,分析《拜月》、《西厢》等。著作有《李氏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温陵集》等。


李贽

李贽 (1527—1602),中国明朝末年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字宏甫,号卓吾,又号宏甫,又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人,曾应乡试为举人,学识渊博,做过20多年小官,51岁任云南姚安府知府,54岁辞官。晚年移居通州,76岁时遭封建朝廷迫害,被迫自杀于狱中。
他提出了很多教育主张,反对为求官求名利而学习。主张学好道德和本领,关心 “天下百姓痛痒”,以 “治天下”。提倡 “因材而笃”的观点。他提出了 “因材”、“并育”、“各遂其中,各获其顾”的发展个性的主张。认为在教育上也应该男女平等,反对封建传统教育思想,批判程朱理学并及孔丘。他认为读书不仅要明义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还须有证验始可。主张求学不能没有良师,“得一同志、胜于得一同胞”,认为 “友者有也”,很重视师友之间的相互砥砺。他主张做人要老老实实,有骨气、有见识、常知足、能脱俗。处世能知人,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主要著作有 《李氏藏书》、《李氏丛书》、《初潭集》、《李氏文集》、《李氏续藏书》、《李氏焚书》、《李氏续焚书》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