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杜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07 杜仲杜仲科,只此一种。为我国特有的孑遗活化石。50万年前甚为繁盛,但在第四纪冰川时期相继灭绝。仅在我国中部和西部幸存。落叶乔木,高达20米。体含硬性橡胶,树皮折断拉伸,露出细丝。叶互生,卵圆形,边缘有锯齿。春季开花,雌雄异株,无花被。果实扁平,长椭圆形,周围有翅。喜光,喜湿润气候和肥沃土壤。树皮、叶与果实所含杜仲胶,绝缘性强,并具抗海水侵蚀特性,为电器工业原料。木质坚韧细腻,光亮美观,供制造枪托、家具、舟车、建筑和雕刻工艺等用。种子榨出的油可供食用。中医以树皮入药,性温、味甘,功能补肝肾、强筋骨,主治腰脊酸痛,足膝痿弱,胎漏胎坠等症。其树干通直,树形美观,适应性强,是优良绿化树种。 杜仲cortex eucommiae助阳药。出《神农本草经》。见《蕃牧纂验方》。又名木绵、思仲、绵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树皮。切块晒干生用或盐水炒用,或炒炭用。主产四川、陕西、湖北、河南、贵州、云南等地。甘、微辛,温。入肝、肾经。功能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主治:❶肾虚腰痛,阳痿、滑精,与补骨脂、山茱萸、菟丝子、枸杞、熟地黄、牛膝等配伍。 杜仲Chinese gutta perchaEucommia ul-moides,别名思仙、思仲。杜仲科杜仲属落叶乔木,为第三纪孑遗树种。产中国,为中国稀有二级保护植物。染色体数2n=2x=34。杜仲作为经济树种,在中国栽培已有1000多年历史,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了杜仲皮的药效。1896年传入欧洲、1899年引入日本、1906年引入俄国、1907年引入美国、加拿大等。高达20m,树冠球形至卵形,树皮灰褐色,浅纵裂。枝、叶、果断裂后有弹性丝相连。小枝灰棕色或灰绿色,无顶芽。单叶互生,椭圆状卵形,长6~18cm,缘有齿。雌雄异株,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放,雄花簇生,雌花单生于苞片腋内,花期3~4月。翅果狭长椭圆形,扁平,果期10~11月。主要栽培品种有:‘粗皮’杜仲和‘光皮’杜仲。原产中国黄河以南、五岭以北各省。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300~1300(2500)m之间。在北纬22°~42°、东经100°~120°的广大区域内都有栽植。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也耐寒(-25.8℃)、干旱及高温(44℃)多湿。喜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土壤。对城市碴土耐性较强。根系发达,萌蘖性强。以播种为主,也可采用扦插、分蘖、压条等法繁殖。主要病虫害有叶枯病、蚜虫、青刺蛾、扁刺蛾、褐蓑蛾、木蠹蛾等。杜仲树形整齐、美观,树干端直,枝叶繁茂,园林中宜用作庭荫树,或作行道树。树皮、枝叶、果实入药,并可提炼优质硬橡胶。 杜仲为杜仲科落叶乔木植物杜仲树的树皮。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以四川、云南、贵州、湖北为多。甘,温。入肝、肾经。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固经安胎之效。主治下列病证: 杜仲eucommiaEucommia ulmoides Oliv.,又称思仙、思仲、木棉、丝棉树、丝棉木。杜仲科,杜仲属。中国特有的单属科、单种属植物,为国家级保护树种。落叶乔木,高达20 m,胸径40 cm。枝、叶、树皮及果实内均有白色胶丝。小枝髓心片状分隔。叶互生,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8 cm,上面叶脉凹下。雌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簇生,雄芯5~10枚;雌蕊具2心皮。翅果窄椭圆形,长3~4 cm,棕褐色或黄褐色。原产中国中西部地区,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南部及以南地区广泛栽培。喜光,耐阴性差。喜温暖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萌芽性极强。树皮为贵重药材。树皮、枝叶及果内富含杜仲胶,为硬性橡胶,为海底电缆必需的材料,并适于航空工业及制作绝缘器材。木材坚韧,洁白,有光泽,不翘裂,为优良用材。 杜仲 杜仲❶杜仲科落叶乔木。又称丝棉木。高可达15米~20米。树皮入药,以杜仲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在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地区很有声誉; 叶子可制保健茶,外销日本,也可提取杜仲胶。品种有粗皮杜仲、光皮杜仲。四川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全省120个县 (市) 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广元、绵阳、成都、万县、巴中等市地。1994年全省栽种面积约7.6万公顷,杜仲皮产量约1800吨。 杜仲杜仲科。落叶乔木。叶互生,长椭圆状卵形,有锯齿。春季开花,无花被,雌雄异株。果实长椭圆状,周围有翅。喜光和温湿气候和肥沃土壤。中医学上以树皮入药,性温,味甘,功能补肝肾,强筋骨,主治胎漏胎坠、腰膝酸痛、足膝痿弱等症。湖南栽培杜仲历史悠久。公元12世纪时,宋寇宗在《本草衍义》中载道:“杜仲产湖乡,湖南者良”。1976年森林资源清查时,全省有杜仲林面积10581亩,主要产地有龙山、慈利、大庸、桑植、沅陵、安化等县,约350吨,仅次于贵州,居全国第二位。销往国内各大市场及东南亚。 杜仲张家界市慈利县为全国两大杜仲生产基地之一,年产量居全国首位,有“杜仲之国”的美称。杜仲,又名丝棉木、丝楝树、上天梯等,属杜仲科,落叶乔木。叶互生,长椭圆卵形,有锯齿,春季开花,雌雄异株,无花被。果实周围有趣,全形扁平,长椭圆状;喜光、喜湿润气候和肥沃土壤。杜仲树叶、树皮、果皮都可入药,通称厚仲、神仲、行仲。性温,味甘,功能补肝肾,强筋骨,主治腰脊酸痛、足膝瘘弱、胎漏胎坠等症。杜仲还是重要工业原料,皮、叶和果实等可提炼杜仲胶,绝缘性强,能抗海水侵蚀,可制硬橡胶和电器绝缘材料,经济价值很高。 杜仲地方传统中药材及经济作物。湖南栽培历史悠久。公元12世纪时,宋寇宗著《本草衍义》记载: “杜仲产湖乡,湖南者良。”又名丝棉木、丝楝树、上天梯等。主产于慈利县,湘西、常德、怀化、邵阳、郴州等县、州、市也有零星分布,为杜仲科落叶木,按树皮形态特征分为粗皮杜仲 (青岗皮) 和光皮杜仲 (白杨皮) 二类,其枝叶、树皮、果翅、果皮等折断后均有白色弹性细丝相连。植株除木质部分外,其他部分均含杜仲胶,具有热塑性、高度绝缘性、耐水性和粘着性,对酸、碱及强烈药品具有高度稳定性,是重要工业原料。树皮入药,性温,味微辛,有镇静、镇痛、补肝肾、益精气、强筋骨的功效,主治腰膝酸痛、足膝痿弱、胎漏胎坠等症,并有降血压作用。慈利县为全国两大杜仲林基地之一,年产量居全国首位,除内销外,亦供出口,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组织确认为全球是最大的杜仲生产基地,并援助1000万美元用于开发以杜仲为主的山地经济。 杜仲杜仲科杜仲属落叶乔木。产康县、武都、文县、舟曲及小陇山。兰州、庆阳、酒泉等地引种栽培。杜仲为特有经济树种,单种属植物,在科研上有重要意义。数量较少,但经济价值颇大。喜温暖湿润气候,适于湿润肥厚、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杜仲皮为名贵中药材。叶、皮含有硬性橡胶。木材不翘不裂,少虫蛀, 耐腐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杜仲杜仲科杜仲属落叶乔木。本属仅1种。树高10~20 m,胸径可达40 cm以上。单叶互生,椭圆卵形,长6~15cm,宽4~6.5cm,先端渐尖,具锯齿。单性花,雌雄异株。雄花具雄蕊4~10枚,雌花具雌蕊1枚,柱头2裂。坚果扁平具翅,条形,长1.5~2cm。花期4~5月,果期9~10月。翅果长3~4 cm,宽1~1.5 cm,内含种子1粒。自然分布区年平均温度约15℃,年降水量约1000 mm,主要分布于25°~35°N,104°~119°E,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300~1300 m之间。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大面积引种。产秦岭以南广大省区。北京栽培生长良好。在湿润肥沃土壤条件,生长茂盛,叶片浓厚,遮阳效果好,是城市园林绿化、行道树的优良树种。杜仲科单属、单种,中国特产。树皮药用,治疗高血压有良好效果。提取硬橡胶,树皮含胶量10.5%~22.5%,果含12.1%~27.4%,干的枝叶4%~6%。胶耐酸碱,作电缆、输油胶管和黏着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