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杜工部集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杜工部集

诗文注评。唐杜甫(712—770)撰,清人卢坤(1772—1835)集评。二十卷,卷首一卷。坤,字静之,号厚山,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嘉庆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历任广西、陕西、山东、山西、广东、江苏巡抚,升湖广、两广总督。兹编系五色套印五家评杜甫诗文本,目录各卷分列,一至八卷为古诗,九至十八卷为近体诗,末二卷为文、赋。首一卷,收卢坤序及元稹《墓系铭》、《旧唐书·杜甫传》及宋人所撰杜集序。书中所集五家为明王世贞、王慎中,清王士祯、宋荦、邵长蘅。世贞用紫笔,慎中用蓝笔,士祯用朱墨笔,邵氏用绿笔、宋氏用黄笔。五色评语散见于行间、题下,尤以眉批为多。评语皆极简略。多家评语, 汇于一集,见仁见智、虽有参差亦有助于后之读杜诗者。有道光十四年(1834)涿州卢氏五色套印本,光绪二年(1876)重刊套色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中央书店铅印本,二十五年上海广益书局铅印本。

杜工部集

别集。二十卷。唐杜甫撰。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生长于“奉儒守官”的家庭,祖父杜审言为著名诗人。自幼好学,二十岁起漫游于江南一带,开元二十三年(735)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继续在齐赵一带漫游。天宝五载(746)起在长安居住十年,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官职。安史乱起,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离长安,赴凤翔投奔唐肃宗,受任左拾遗,外调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辞官入蜀,定居于成都草堂。此后,除了在成都节度使幕府任过几个月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基本上漂泊在西南一带,最后去世于湘江上的小舟中。
《杜工部集》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杜诗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其中大部分作品直接涉及时事政治,记录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重大的历史事件,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全貌,表达了诗人热烈深沉的感情。清浦起龙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少陵编年诗目谱附记》)因而杜诗有“诗史”之称。在大量关及时局和社会生活的作品中,杜甫广泛反映民生疾苦,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兵车行》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出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遭受的痛楚,也表现出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杜诗还揭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封建社会根本的阶级对立,从各方面表现出劳动人民艰难贫困的生活,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等诗中,充分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体贴关怀。杜诗还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表示了他的憎恨和愤怒。《丽人行》是对杨国忠兄妹奢侈荒淫面目的有力讽刺,《洗兵马》指斥李辅国等一群官僚的得势嚣张,《冬狩行》讽刺地方官吏只知打猎取乐,《遣遇》、《甘林》等则写官吏对人民的盘剥搜刮。杜甫的时事政治诗还充分显露了他个人对历史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爱国情怀。写于安史之乱前夕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描绘了当时十分尖锐的阶级对立,暗示着世变的即将来临,显示出诗人很强的政治预见性。另一首著名长篇《北征》,在对战乱年间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描述中,倾注了诗人对国事的深切担忧,表现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息息相关。他的喜怒哀乐始终和国家的盛衰起伏相呼应,如《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流露的极痛极喜,都与国事变化相关。他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各个方面,如“三吏”“三别”除了有揭露兵役黑暗、同情人民的意义以外,实际上也歌颂了人民为平息叛乱而忍受一切痛苦的精神。
杜甫还有许多吟咏自然的写景诗,这类诗不仅情景交融,而且还往往系于时事,如《剑门》、《登楼》、《秋兴八首》等,都在写景抒情中显出干戈扰攘、国困民疲的时代特征。其他如《望岳》、《水槛遣心》等诗也都是写景佳作。杜甫另有一些诗表现感怀、赠别、咏物、题画等内容,也写得深挚沉厚。
杜诗开拓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在这以前,很少有人能够像杜甫那样广泛深入地把富有社会意义的重大问题都纳入诗中。杜诗在艺术上也有许多创新发展。杜甫撷取古典诗歌的成果,把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典型概括、语言艺术诸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表现风格,在诗歌形式,尤其是五七言律诗方面,他的造诣极深。杜诗给后世带来了巨大影响,唐代中叶白居易等人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就是在杜甫诗歌创作启发下形成的,韩愈、李商隐等诗人也分别受到杜甫创作艺术的影响,宋代诗人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文天祥及以后各代的一些著名诗人,无不对杜甫推崇备至,并在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创作传统。
《旧唐书》本传和《新唐书·艺文志》载杜甫诗集六十卷,已散佚。北宋王洙在宝元二年(1039)取秘府旧藏及各种不完整的杜集,编为十八卷,又别录赋笔杂著编为二卷,共二十卷,嘉祐四年(1059)王琪又重新编定,后世杜集皆以此为基础,今有影印本。历代杜诗注本约在百种以上,现存宋代主要注本有徐居仁《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四部丛刊》据以影印,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黄希注、黄鹤补注的《黄氏补注杜诗》,鲁訔编、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清代注本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及浦起龙《读杜心解》等。

《杜工部集》

唐代诗文别集名。杜甫撰。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因而得名。原集60卷,现已佚。现存最早的本子是北宋王洙编的20卷,补遗1卷,并成为杜甫诗文的定本。杜甫诗文的注本很多,较好的有:
❶宋代郭知达 《九家集注杜诗》,中华书局1982年据此影印出版。

❷宋代无名氏《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四部出丛》据此影印出版。

❸清代钱谦益的 《钱注杜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排印出版。

❹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出版。

❺浦起龙《读杜心解》,中华书局1961年排印出版。

❻杨伦 《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排印出版。
现今选本主要有: 冯至 《杜甫诗选》,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邓魁英、聂石樵《杜甫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杜工部集

别集。唐杜甫(曾官检校工部员外郎)作原集六十卷,早佚。经北宋王洙编成二十卷,补遗一卷,成为杜诗定本,今有影印本。清有仇兆鳌《杜少陵诗集详注》、杨伦《杜诗镜铨》,均有排印本。

杜工部集

二十卷。唐杜甫(712—770)撰。杜甫,字子美,自称 “少陵野老”或 “杜陵布衣”,世称“杜少陵”。祖籍京兆杜陵 (今陕西西安市东南),生于河南巩县。唐初诗人杜审言之孙。年少好学,七岁能诗。开元十八年 (730)至天宝四年 (745)漫游祖国南北,并结识李白、高适等著名诗人。后困居长安十年,过着“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的生活,也加深了他对社会的认识。至德二年 (757)投奔唐肃宗,为左拾遗,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 (759)至成都定居,于浣花溪畔筑草堂。还曾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 “杜工部”之称。大历三年(768)离开夔州,此后居无定所,以一叶小舟漂泊于潭州、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病逝于江上舟中。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又有“恶竹应须斩万竿”的嫉恶如仇的战斗激情。他的诗表现出强烈的时代色彩、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其诗意境深厚完整、语言锤炼精确,节奏顿挫,音调铿锵嘹亮,诗风沉郁。除乐府歌行、五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和拗体诗。杜甫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不仅忧国忧民成为历代诗人咏唱不尽的主题,杜诗艺术形式的规范性,也为后人学习、借鉴的楷模。著有《杜工部集》。据新、旧《唐书》载,杜甫身后有 “集六十卷,行于江汉之南。”但已散佚。后润州刺史樊晃编有《杜工部小集》六卷,唐后亦不传。北宋宝应二年 (1039),王洙收集整理杜甫诗作,分体编年,辑成《杜工部集》二十卷。共录诗一千四百零五首。然此本也未及流行。嘉祐四年 (1059),王琪、何琭、丁修等人又对王洙本重新编订,在苏州雕板刊行,是杜甫集的最早刻本。后来杜诗的编年、分体、集注、增校、注释等皆源于此本。现存两种南宋刻本残卷和汲古阁毛晋命刘臣影宋抄本、毛扆命王为玉重抄补本、及钱曾述古堂影宋抄本等,分藏于北京、上海图书馆。该集还被收入 《四部备要》。另有 《续古逸丛书》本,题为 《宋本杜工部集》二十卷,补遗一卷。

杜工部集

(唐) 杜甫撰。杜甫 (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 (今湖北襄樊),后徙居河南巩县。为唐代与李白齐名之大诗人。因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大历三年 (768) 自四川夔州山峡来湘,至五年卒于湘水扁舟,在湖南生活两年多。在此期间,曾在洞庭湖、岳阳、汨罗、潭州 (今长沙)、湘潭、衡山、衡州 (今衡阳)、耒阳等地,留下大量诗篇。其中有 《登岳阳楼》、《湘夫人祠》、《发潭州》、《岳麓山道林二寺行》、《宿花石戍》、《望岳》、《入衡州》、《避难》及大历五年 (770)冬临终前最后诗作《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等。在现行杜集中,作于湖南者尚存106首。其书版本甚多,以清仇兆鳌《杜诗详注》较为通行,有中华书局、珠海出版社点校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