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杜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杜牧803—852唐文学家。字牧之。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西安市)人。居长安城南樊川,世称“杜樊川”。为宰相、《通典》作者杜佑之孙。大和二年(828 ),进士及第。又应制举,登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同年十月,任江西观察使沈传师之团练巡官。七年,为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掌书记。九年,入朝为监察御史。后历任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及比部员外郎。会昌二年(842)以后,先后出任黄、池、睦三州刺史。大中二年(848 ),入朝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四年,出为湖州刺史。次年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其甥裴延翰编有《樊川文集》20卷。清冯集梧有《樊川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樊川文集》最完备。杜牧诗文俱足名家。洪亮吉《北江诗话》:“有唐一代,诗文兼擅者,惟韩、柳、小杜三家。”《唐才子传·杜牧》: “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称 ‘大杜’ 、‘小杜’ 以别之。”杜牧诗歌最突出,与李商隐齐名。刘熙载《艺概·诗概》: “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指出两人诗各具特色。其文亦自成一家,以《阿房宫赋》最为人传诵。两《唐书》有传。今人缪钺有《杜牧传》和《杜牧年谱》。 079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世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为弘文馆校书郎。曾参加沈传师江西观察使、牛僧孺淮南节度使、崔郸宣歙观察使幕府。历任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曾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称之为杜樊川、杜紫薇、杜司勋。他工诗赋及古文,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杜牧关心国家治乱,生性耿介,不屑逢迎权贵,抱负难以施展,便纵情声色,放任风流。其诗感慨时事,抒写性情,也有流连声色之作。尤长七绝和七律,骨气豪宕,情致俊爽,风调明丽,神采艳逸,拗折峭健之中,见风华掩映之美。散文也不乏佳作。《阿房宫赋》骈散兼用,脍炙人口。《罪言》针砭时弊,颇具现实意义。撰有《樊川集》,清人冯集梧 《樊川诗集注》 最为通行。 杜牧803—852Du Mu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宰相杜佑孙。大和进士,曾任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其为“杜紫微”、“杜樊川”。杜牧工诗赋及古文,蔚然成大家,以诗的成就为最高,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不少作品表现了一定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如《感怀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后数十年来藩镇割据,边患频仍,民生憔悴的动乱历史;《郡斋独酌》表示了自己拯物济世的理想和抱负。这些古体诗题材广阔、笔力峭健,叙事抒情委曲尽致,明显地受到杜甫、韩愈创作的影响。他的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赤壁四皓庙》等,叙议结合,即小见大,融入较多的史论成分,为后代许多文人所仿效。他的《阿房宫赋》,以秦朝的奢逸亡国为戒,给统治者敲响了警钟,成为千古名篇。他的文“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代表作《罪言》、《原十六卫》、《燕将录》等,都是对现实有感而发、针砭时事的作品。杜牧的创作,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与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形成了豪健跌宕而又情致婉约、风华流丽而又骨气遒劲的艺术特色。有 《樊川文集》 二十卷,《外集》、《别集》各一卷。 杜牧803—853Dumu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26岁中进士后,曾担任过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他有较进步的政治理想,曾注释过兵书《孙子》,还在其他一些著作中探讨财赋、战争、治乱等问题,希望有所作为。但他的一生并不得意,未能施展抱负,到了晚年就纵情声色,过着疏狂放荡的生活。有《樊川文集》。杜牧作诗是比较重视思想内容的,主张文章应 “以意为主, 以气为辅, 以辞采章句为兵卫”(《答庄充书》)。他诗歌中的成功之作,基本上实践了这一主张。他抨击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斥责大官僚将帅的昏聩苟安,反对藩镇割据等等。这类诗作都有着较高的思想性。在艺术上,杜牧自称是“苦心为诗,本求高绝, 不务奇丽, 不涉习俗, 不今不古, 处于中间”(《献诗启》)。从这些话可以看出他在诗歌理论上的主张和创作上的积极追求。当然,杜牧也有 一些以华丽的词藻描写颓放享乐生活的诗,而与他“不务奇丽,不涉习俗”的主张自相矛盾。杜牧的古诗,大都写政治、社会题材,往往豪健跌宕,流丽之中,骨气遒劲。近体诗则情致俊爽,风格轻利。有些抒情写景的绝句能够创造出富有情韵的深远意境,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尤其是咏史绝句,或再现历史事件的某些情景,寄寓自己的感慨和评价,或以咏叹的语调,融入较多的史论成分。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 杜牧是很有代表性的。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府万年县(陕西省西安市)人,著名诗人,世称“小杜”。京兆杜氏是魏晋以来的高门世族,因此杜牧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杜牧少年时便怀有经邦济世的抱负,唐敬宗贪好嬉游,大修宫室,杜牧作《阿房宫赋》借秦事以讽喻。公元828年,杜牧26岁时中进士及第。此后至36岁的11年中,除一度入京为监察御史外,其余时间都是在各方镇做幕僚。公元839年入长安,后任比部员外郎,此后又先后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公元848年又被召回朝廷,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公元850年外调任湖州刺史。一年后又回长安,次年任中书舍人。 杜牧803—852唐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德宗时名相杜佑之孙。太和进士。历官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诗多“伤春伤别”及纪游之作,俊爽清丽。亦有一些揭露时弊的作品。又注《孙子兵法》,见济世之志。有《樊川文集》。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828)进士,初为弘文馆校书郎,后为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晚年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卒于长安。杜牧生于晚唐多事之秋,目睹了唐帝国的内忧外患,很想有所作为,曾作《阿房宫赋》以讽喻当世。具经邦济世之志,好言兵,曾注释《孙子兵法》。文学上,诗、赋、古文俱佳,其中尤以诗的成就最高。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创作上推崇李白、杜甫和韩、柳,主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其诗题材广泛,笔力雄健。代表作《河湟》、《早雁》、《过华清宫》等。还有语言质朴、简洁,勾画出优美的意境,让人读来清新俊爽,脍炙人口的抒情写景小诗。如《泊秦淮》、《山行》、《江南春》等。古体诗古朴遒劲,自成一家。散文如《罪言》、《燕将录》等,从多方面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今传《樊川文集》20卷,《全唐诗》编录其诗8卷。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杜牧文集》。 杜牧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太和二年(828)进士及第,制策登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同年十月离京,为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及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僚。后三进二出长安,放外为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内调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称杜紫微、杜樊川。杜牧文学创作颇丰,诗、赋、古文均足称名家,今存《樊川文集》20卷,《外集》、《别集》各1卷。他主张“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重视内容,反对片面追求形式,推崇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杜牧文章独成一家,“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他的作品有感而发,具有针砭时事的意义,其文笔锋犀利,明白晓畅,继承了中唐古文运动传统,在晚唐盛行四六骈文的风气中独树一帜。新体散赋《阿房宫赋》,突破六朝、唐初以来赋作日益骈偶化、声律化的趋势,对后来赋体发展有重要影响。 杜牧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和淮南节度使的幕僚。后任监察御史,出为黄、池、睦诸州刺史,入朝任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有《樊川文集》,并注《孙子兵法》。他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他主张诗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其作品中的优秀篇章实践了这一理论。其诗有不少感世伤怀的力作,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如《感怀诗》、《郡斋独酌》、《河湟》、《早雁》等,或直写胸臆,或托物寄意,或代民抒情,表现了他对政局的忧愤和对人民的同情。其咏史诗如《过华清宫三绝句》、《过骊山作》、《赤壁》、《乌江亭》等,颇有特色,往往择取典型的历史事件,以饱含个人感慨和评价的妙笔,构成富于哲理诗情的形象化的史论。其写景抒情的绝句艺术成就尤高,它们大都画面清丽,情致含蓄,具有深长悠远的意境,《江南春》、《山行》、《泊秦淮》、《秋夕》等都是这方面的名作。“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名句。他苦心作诗,追求“高绝”,形成了一种豪健遒劲、流利俊爽的诗风。但其生活有些放荡不羁,《遣怀》、《赠别》等便是他沉湎酒色、留连青楼生活的写照。另有文《阿房宫赋》,揭露与谴责了封建帝王荒淫无度的生活,是一篇极富文采而见解独到的出色短赋。 杜牧803—852唐朝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系德宋时名相杜佑之孙。太和进士,历官监察御史,黄(今湖北新州)、池(今安徽贵池)、睦(今浙江建德东) 诸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所作《罪言》,主张削平藩镇,增强兵力,巩固边防,严禁佛教。又注《孙子兵法》。诗歌以近体诗见长,七言绝句尤为后人推崇。为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有《樊川文集》传世。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年间进士。曾先后在江西、宣歙及淮南诸幕府做过幕僚。后又历任黄、湖等州刺史,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他生逢唐代后期多事之秋,素怀大志,然国势日蹙,抱负不能实现; 又因秉性刚直而遭人排挤,颇感怀才不遇。他在文学上有比较进步的见解,主张文章应 “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 。注重文学的思想意义。他在赋、诗上皆有成就。赋以 《阿房宫赋》脍炙人口,对统治者荒淫享乐表现了极大的愤慨; 诗以 《感怀》 、《郡斋独酌》等而闻名,表达了他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咏史诗如 《过华清池》 三绝句等和一些抒情短诗如 《山行》 、《泊秦淮》也颇为人们称道。风格豪迈俊逸,情思含蓄,精炼而流畅,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史称 “小杜” ,以别于杜甫。著有 《樊川文集》 。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