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杨奂1186—1255又名知章,字焕然,乾州奉天(今陕西乾县)人。金末,尝作万言策,指陈时病,欲上不果。元初,隐居为教授,学者称为紫阳先生。耶律楚材荐为河南谦访使。在官十年。卒谥文宪。散文风格古朴。著有《还山集》 《近鉴》《北见记》《正统纪》等。 杨奂1186~1255yang huan字焕然,号紫阳。金元之际奉天县南乡华严里杨汉村(今乾县杨汉村)人。父杨振,母亲程氏。5岁读书,8岁就学。11岁丧母,每日蔬食淡饭,诵《孝经》为课。金泰和元年(1201)春,应试长安,中为优等。泰和五年(1205)秋复赴长安应试中选。泰和六年(1206),廷试万宁宫。未能中选。兴定四年(1220)及次年春,两次赴长安应试,一次未中,一次贻误下第。时关中地震,乾州太守吕子成在祠庙设祭,请代为祝文。杨奂援笔立就,写成祝诗24首,时人称颂。哀宗正大元年(1224),闻朝廷欲除弊革新,慨然草写万言策,指斥时弊,辞旨痛切,言人所不敢言。知直道不容,便离京西归,讲学乡里。后辗转户县郊外终南山下建紫阳阁,收门人弟子百余人,植柳千株,号曰柳塘。正大八年(1231),奂在汴梁已为士大夫们赏识,为太学诸生之首。同当时上层名流赵秉文、李屏山、冯璧等交往密切;著《朝政近鉴》(亦名《天兴近鉴》)30卷,至天兴三年(1234)完稿,被誉为胡氏之春秋。天兴二年(1233)金京城汴梁失陷,奂微服流落到元好问所在冠氏赵天锡门下。与元好问交谊颇深,元颇为推崇,曾写《赠答杨焕然诗》曰:“关西杨夫子,高晦世所闻。”奂在赵天锡门下读书致学,吟诗作赋。蒙古太宗八年(1236),下诏诸道进士会考,辞别赵天锡,北上应试。同年八月中进士及第头名状元,授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到任后召集有识之士,商讨治理良策。改革弊窦,政从廉简。喜文墨,15年繁忙政务余暇,著书立说。对《资治通鉴》关于汉魏的记述议论不满,于是修汉书,驳正其事。著《正统书》60卷,议论治乱原本,阐述正统思想。宪宗元年(1251),告老还乡。次年东游山东,到汶上县观王彦章坟、祠,又到兖州转至曲阜拜谒孔庙,孔氏族长率子弟郊迎,即为孔府题名并题写谒庙七言律诗。撰《东游记》《郓国夫人殿记》《告先圣文宣王文》《告先师兖国公文》《告先师邹国公文》。同年九月,忽必烈召奂入阙,任参议京兆宣抚司事。然他屡请还乡,获准后回故里筑归来堂以为养老之所,结交文人学士游首阳山、华山、乾陵,吟诗作赋以度晚年。宪宗五年(1255)卧病,自感不支,唤侄子秀氏等到病榻前嘱咐:“孝悌力田,以廉慎自保”,不要舞文弄墨,以免“玷伤风化。”他神情自若,口授遗诗三章,怡然而逝;享年70岁。谥文宪,世称杨文宪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