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罗什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罗什塔亦称罗什寺塔。相传为安葬西域佛教高僧鸠摩罗什之舌(一说舍利)而建。位于今甘肃武威市北大街西侧市公安局院内。《罗什寺碑》载,凉地建塔,始于前秦。又据塔基下出土题有“罗什地址,四至临街,敬德记”文字的石碣,塔当为唐代初兴建。历经数百年,明朝永乐时(1403——1424)重修,后又多次维修。1927年毁于大地震,1934年重修,保存至今。塔体用条砖砌成,为八角12层,高32米。塔座八角,高2米,周长25米。每层都施平砖迭涩式腰檐,角俱翘首,下系风铃。从下至上的第三、五、八层设门,均东向开。最上层面东设一小龛,内有佛一尊。塔顶为形似葫芦的铜质宝瓶,金碧辉煌,巍峨高耸,气势雄伟。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什塔素称武威胜迹,位于市北大街。据说因葬后秦高僧鸠摩罗什舍利而得名。原有罗什寺,1927年毁于地震。此塔建于唐代,系大将尉迟敬德所修。塔八角十二层,空心至顶,高32米,全为砖砌。塔座八角,周长25米,高2米,条砖叠砌。四周有砖砌花栏宇墙 层层施平砖叠涩式腰檐,角俱翘首,下系风铃。塔刹,垂脊上直接施覆钵,宝盖周有圆光。顶有铜质葫芦形宝瓶。“千尺浮图插上苍,禅宫七宝烛灵光”(明丁昂《咏塔寺》),罗什塔雄伟壮丽,金碧辉煌。鸠摩罗什(343—413),简称罗什。其家族是天竺(印度)人,属婆罗门种姓,世袭高职。他母亲为龟兹王女。鸠摩罗什精通梵文、汉文,佛学精湛,曾译经70余部300多卷,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他在武威住了十五六年,所译之经典“辞喻婉约,文字典丽,意义与原文不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