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杨炎727—781唐文学家。字公南。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县)人。初为河西节度掌书记。拜起居舍人,历礼部郎中,迁中书舍人。元载当政,擢吏部侍郎、史馆修撰。元载伏诛,贬道州司马。德宗即位,经崔祐甫荐举,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制定两税法。由于为元载报仇构害,被贬为崖州司马,并赐死。以文章著称。《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文集10卷,制集10卷,均散佚。《全唐文》录存其文18篇。两《唐书》有传。 杨炎727—781唐画家。字公南,号小杨山人。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县)人,一作华阴(今属陕西)人。初为河西节度使掌书记。后为司勋员外郎,迁中书舍人。擢吏部侍郎、史馆修撰。贬道州司马。德宗时,拜门下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建中二年(781)获罪贬崖州司马同正,未至百里赐死,年55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善山水,高奇雅赡”,并著录其《山水图》。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画松石山水,出于人表。”说他曾画一障,“松石云物,移动造化,观者皆谓之神异”。 153 杨炎727—781唐代理财家。字公南,号小阳山人。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人。曾任吏部侍郎、道州(今湖南道县)司马。德宗时,起用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任宰相时,建议改革库藏制度,将国库与皇帝私库分开,保证公赋独立,从而改变了“天下公赋为人君私藏”的局面。建中元年(780),又建议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两税法。他提出 “量出制入”的财政原则,“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他要求简化税制,大胆抛弃行之数百年租庸调法。他强调按负担能力纳税,征课“不以丁身为本”,“唯以资产为宗”。杨炎财政思想多与两税法有关,量虽不多,但原则上都较正确,而且论实结合,在中国古代财政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建中二年(781)为新进宰相卢杞陷害,罢官贬崖州,未至即赐死。 杨炎727—781唐大臣。理财家。字公南,别号小阳山人,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人。初以文章著名,累官至吏部侍郎。德宗初,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建中元年(780年)建议改革赋税,废除“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颁行以资产多寡定标准的两税法。曾陷害刘晏,后与卢杞倾轧,贬死崖州。 杨炎727—781唐朝理财家。字公南。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县)人。文采雄丽。代宗朝,官至吏部侍郎,坐元载事被贬。德宗时,经崔祐甫推荐,重新得到重用,担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宰相)之职。建中元年(780)定议改革赋税制度,废除租庸调制,实行两税法。这一改革,适应了均田制破坏、田庄制兴起的经济形势,简化了纳税方式,扩大了纳税范围,一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