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简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杨简1141—1226

南宋思想家。字敬仲。慈溪(今属浙江)人。因告归后筑室德润湖(更名慈湖)居住,世称慈湖先生。乾道五年(1169)中进士,历任乐平知县、国子博士、温州知府,官至宝谟阁学士。曾师事陆九渊。著有《慈湖遗书》、《慈湖诗传》、《杨氏易传》和《五诰解》等。杨简对陆九渊的心学理论多有继承。在哲学上,继承陆氏“心,一心也”(《陆九渊集》卷一《与曾宅之》)的思想,进而把一切皆归于我,从而由陆氏的主观唯心主义走向了唯我主义。他说:“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慈湖遗书》卷七《家记一·己易》);“天者,吾性中之象;地者,吾性中之形。……皆我之所为也”(同上书)。在伦理观上,以“心”为天地之根、万物之本,认为“人心自善,人心自明,人心自灵”(见《陆九渊集》卷三六《年谱》),既无思无为,又至灵至神。这一精神本体乃是道德的渊源和本质所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道心之中固自有”(《杨氏易传》卷一三《睽》),认为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等都是由吾心所决定的。他不同意陆九渊关于“恶”是由“气有所蒙,物有所蔽,势有所迁,习有所移”(《武陵县学记》《象岭集》卷十九)引起的说法,指出:“人心本正,起而为意而后昏,不起不昏”(《慈湖遗书》卷一《诗解序》),即“恶”来源于纯主观的“意”和思虑。因此,在道德修养论上,他反对陆氏用“收拾精神”、 “剥落”等来“发明本心”的修养方法。提出“绝四”和“反观”的修养论。他说“人皆有至灵至明、广大圣贤之性,不假外求,不由外得,自本自根,自神自明。微生意焉,故蔽之。有必焉,故蔽之。有固焉,故蔽之。有我焉,故蔽之。昏蔽之端,尽由于此”(同上书,卷二《绝四记》),“绝四”,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其中以绝“意”即达到“无思无虑”的“真无知”状态为最重要,“无思无虑是谓道心” (《杨氏易传》卷十三《睽》),“直心诚实,何思何虑?思虑微起,则支则离”(《井》同上书,卷十六)。“反观”,即自我反省。自称静思力索十余年,“始信此心之即道,深念人多外驰,不一反观。一反观忽识此心,即道在我矣”(《杨氏易传》卷五《履》)。杨简之学虽然对陆九渊思想继承较多,但也在不少方面向极端作了发展。刘宗周曾谓“慈湖言意,分明是禅宗机轴”(见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六二《蕺山学案》)。但其为官清正廉明,“务以德化感人,民悦服”(《宋儒学案·慈湖学案》)。其伦理思想是心学伦理思想从陆九渊发展到王守仁的重要一环。

杨简

见“杨怿”。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5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