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粲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杨粲墓位于贵州省遵义皇坟嘴,史称冉家林,是南宋播州安抚使杨粲夫妇的合葬墓。墓建于南宋淳祐年间(公元1241—1252年),坐东朝西,为平顶双室区结构,双室区南北并列,每室区包括墓门、前室和后室三个部分,中有过道。通长8.42米,前室宽8.04米,后室宽7.53米。两室区的前后室平面皆呈长方形。棺床置于后室中间,四角垫有圆雕龙柱,两侧为交股的龙身及龙尾。南北两室区后室墓顶各有一长方形藻井,当中分别镌有双钩“庆栋”(男室)、“德宁”(女室)两字,南室区后室安葬着杨粲,北室区后室安葬着杨粲之妻。杨粲墓室门为仿木结构单页门扉;前室南北墙上均以高、低浮雕刻出仿木结构建筑的壁龛、抱厦。抱厦有蟠龙绕柱,其两侧石壁上分别是文官武将的浮雕像,形象栩栩如生;后室东墙壁龛内是杨粲身着朝服、头戴乌纱的坐像浮雕,柱壁上雕有蟠龙、双狮戏球、侍童等,前后室内三个仿木结构建筑壁龛结构完整,是研究宋代建筑的形象资料。杨粲之妻墓室形制大小、壁面雕饰与杨粲墓室大体相似。后室东墙壁龛内雕有杨妻坐像,两旁各立侍女,再旁各有一力士护卫。杨粲墓石雕分人物、动物、花草、器物、图案五类,技法精湛、构图精妙、线条明晰流畅,反映了宋代西南地区石雕艺术的水平。杨粲墓早年被盗,墓内仅存少量陶瓷、铜器、铜钱等劫余品,其中两面铜鼓铸造精美,被定为中国南方铜鼓发展史上的八大类型标准器之一。1982年国务院公布杨粲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粲墓位于遵义县龙坪永安乡皇坟嘴,是一组规模超群,建筑宏伟的大墓。墓主杨粲,在南宋时代袭播州沿边安抚使,据称为政宽简,标榜忠孝,崇尚儒道。墓用白沙岩条石砌筑,无泥浆灰砂粘合痕迹,分为墓门、前室、后室三个部分。墓主杨粲棺椁存放后室。墓有石雕人像28个,人像个个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还有双狮戏球、野鹿含珠、凤串葡萄、侍女启门等图案,生气盎然,均具有宋代艺术特点。墓主正襟危坐,武将、女官侧立两旁。墓底腰坑内有两个铜鼓,重达12.2公斤,通高28厘米,造型精美,是中国南方铜鼓历史中的精品。该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粲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南约10公里的皇坟咀。建于宋淳祐年间(1241—1252)。为平顶双室墓,白砂岩条石砌筑,最大者重达6000余公斤,不用灰泥粘合,以子母扣层层套合固定,占地面积50.1平方米。墓内两室南北并列,均有墓门、前室、后室,中有过道,通长8.42米,前室宽8.04米,后室宽7.53米,四壁皆有精美壁画。棺床位于后室,长3.42米,宽1.84米,高0.43米。墓顶有长方形藻井,分别镌双勾“庆栋”(男室)、“德宇”(女室)四字。因已被盗,随葬品多已不存。1957年发掘时发现有铜鼓两面,男室铜鼓重12.25公斤,通高28厘米,面径44.5厘米,鼓壁夹垫有剪碎铜钱,从残字中可知为北宋哲宗所铸元祐通宝。女室铜鼓重17.75公斤,通高30厘米,面径49.5厘米。鼓型造型优美凝重,纹饰精美,是“遵义式”铜鼓典型器物。墓内外尚有大量石雕人像和动物、植物、器物、图案等石刻装饰,雕刻技法有圆雕、高浮雕、低浮雕和线刻,构思巧妙,造型生动,富有生活气息,雕技精湛。其中双狮戏球、凤穿葡萄、野鹿衔芝等,均为宋代雕刻艺术典型作品。唐代遵义属播州,唐末播州被南诏攻陷。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山西太原人杨瑞应募收复播州,从此杨家世袭统治播州,历五代、宋、元,至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墓主杨粲,系播州杨氏十三世孙,南宋嘉泰初年袭职为播州安抚使,当政40余年,官终武翼大夫,颇有政声。 杨粲墓在贵州省遵义市南约10公里的永安乡皇坟嘴。杨粲,祖籍山西太原,宋宁宗嘉泰初年(1201-1204年)袭职,任播州(今遵义)安抚使。墓建于宋理宗淳祐年间(1241-1251年),为杨粲夫妇合葬墓。占地面积50.1平方米,平顶双室,白砂岩条石砌筑,以子母扣层层套合方法固定。前室宽8.04米,后室宽7.53米。棺床置于后室中间,长3.42米。此墓被盗过,随葬品很少,仅有陶瓶、影青瓷碗、残铁三脚、带柄铜镜及铜鼓出土。颇为珍贵的是墓内外分布着内容丰富、技艺精湛的石刻装饰。有人物、动物、花草、器物、图案五类。雕刻技法有高浮雕、低浮雕、圆雕、线刻等。墓主坐姿,文官、女官均为立像。另有武士、童子,均以墓主为中心。墓壁花草动物装饰,构思巧妙,雕镂精巧。其中“双狮戏球”、“凤穿葡萄”、“野鹿衔芝”、“侍女启门”,为宋代艺术的杰作。两室六座壁龛,仿木构建筑,是研究古代建筑的宝贵实物资料。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