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林巧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02 林巧稚1901—1983妇产科学家。女。福建厦门人。1921—1929年就读于北京协和医学堂,毕业后受聘于北京协和医院,任妇产科住院医师,获博士学位。由于勤奋工作,第三年就获得赴英国伦敦医学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机会。1933年又赴奥地利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1935年任北京协和医院讲师,一年后升任副教授。1939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妇产科进修,1940年回协和医院任妇产科主任。1942年协和医院为日军侵占,林氏自行开业并兼任北京中和医院(现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1948年回协和医院工作,1959年兼任北京妇产医院院长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林氏对“胎儿宫内呼吸窘迫”、“女性生殖器官结核”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建国后关心指导性病和滴虫病防治,主持大规模的宫颈癌普查普治,使该病死亡率迅速下降。主编《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百科全书》、《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林巧稚1901—1983我国著名医学家,妇产科专家。福建厦门人。1921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堂,1929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后留院任妇产科医师,是该学堂留院的第一位女医生。1932年至1933年间被派往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医学院和伦敦大学医学院进修,1939年又赴美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进修一年。抗日时期曾在中和医院创建妇产科。抗战结束后回协和医院任妇产科主任。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的第一位女学部委员。她长期从事妇产科的理论研究、临床医疗和教学工作,经验丰富,医术精湛,进行过许多疑难病例的诊断和处理。先后对“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生殖道结核”以及对滋养细胞肿瘤的发生等进行过深入研究,特别在化疗问题上取得突出成绩。著有《葡萄胎和绒癌尿内绒毛促性激素的测定》、《滋养性层肿瘤的临床诊断》和《妇产科肿瘤》、《妇科学进展》等论文和学术专著,还曾主编《家庭卫生顾问》、《育儿百科全书》等保健知识科普读物。并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妇产科专门人才,对我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首都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全国妇联副主席等职,还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委员。1965年曾主持过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妇产科学术会议。1974年到日内瓦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医学顾问委员会会议,并多次出国进行学术研究和访问。 林巧稚1901—1983妇产科专家。福建厦门人。1929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历任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华妇产科杂志总编辑、首都医院妇产科主任等职。对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结核、妇科肿瘤等病诊治和预防作出贡献。编著有《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百科大全》、《妇科肿瘤》等。 林巧稚1901—1983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我国现代妇产科医学的主要开拓者。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留学英国、奥地利、美国等。协和医院妇产科第一位中国女医生、首任中国籍科主任。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历任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妇联副主席等职。林巧稚毕生追求真理,奋发自强,爱国爱民,具有高尚的医德品质。(一)献身医学,尽职尽责。旧协和医院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凡女子结婚生育,即作自动退职。为此,她毅然牺牲了自己的爱情,终生未婚。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她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小生命的到来,及时拯救了无数的病人生命;临终时又一再嘱咐将遗体献给医学研究之用,为医学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二)同情病人,平等待人。她说:“没有同情心的医生是不合格的”,“医生眼里的病人是平等的”,所以,她对病人总是有求必应,一视同仁,以良好的言行举止给病人带来希望和信心。(三)不计名利,一心赴救。她总认为,医生的时间是属于病人的,病人有1%的希望,就要设法换回99%的失望。为抢救病人,她不分白天黑夜、严寒酷暑,总是亲临病床;在她任住院助理医生时,曾冒着断送自己职业的危险救治产妇;为了减轻不孕妇女的身心痛苦,她欣然和中医大夫合作,不摆名医架子;她积极倡导和投身于群众性的防病治病工作,为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妇幼保健工作的推广和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林巧稚中国妇产科学开拓者之一。女。1901年12月23日出生在福建省思明州(今厦门市思明区)。1921~1929年北京协和医院学习,1942~1946年自行开业挂牌“林巧稚诊疗所”,创办中央人民医院妇产科,任妇产科主任。诊所开业不足6个年头,就存有病案8887份。1948~1958年通过大量临床调查,推翻了自1947年以后根据200例葡萄胎病例分析得出的良性葡萄胎不转移的结论。1983年4月22日去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