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林黛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林黛玉清代作家曹雪芹著名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女主角。黛玉是一个比宝玉更多一些悲剧色彩的艺术形象。她出身于“清贵之家”。儿时父母钟爱,比较任性。她没有兄弟姐妹,母亲的早逝使她过早失去了母爱。同时也使她没有象大家闺秀那样,从母亲那里受到礼教妇德的薰陶和训练。读私塾时又因身体怯弱,课读不严,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很有限。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父亲去世后,使她不得不依傍外祖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龌龊势利和寄人篱下的生活,使黛玉越发“自矜自重,小心戒备”,为保持自己纯洁的个性,始终“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用直率与锋芒去抵御抗拒侵害、轻贱和玷辱,因此被人看作是“刻薄”、“小心眼”。在这冷漠的环境中,她遇到热心、真诚的宝玉。出于和宝玉一致的叛逆性格,她鄙视封建文人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生活中,只有自幼耳鬓厮磨的宝玉才是她唯一的知己。他们由青梅竹马自然地发展成爱情。自林黛玉从扬州奔丧回来,他们的恋爱进入热恋时期,黛玉从她孤苦无依的身世与处境和高洁的思想品格出发,执著而强烈地要求彼此“知心”、“重人”,与“金玉之论”以及封建秩序截然划分界限的严肃专一的爱情。她和宝玉之间的真挚感情,成了她能在这个势利环境中生活下去的一个重要精神支柱,但封建环境的压力,宝钗、湘云的插入和她自己受到的封建意识的束缚,都使她不断产生痛苦和忧郁。她或喜或怒、想方设法试探宝玉的真心,一旦宝玉向她倾诉衷情,她又“气得说不出话”,说这是“胡说”,是“欺负”她。这些使她经常陷入苦恼的重围,因而做出埋香冢,泣残红,唱出哀怨的《葬花词》,以及常常临风洒泪,对月伤怀,做别人看来无法理解的行为。黛玉和宝玉的爱情达到心灵默契后,和封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大,黛玉的痛苦也越来越深。敏感多病的她一次一次地挣扎,一心想得到幸福自由的生活,还曾幻想得到薛宝钗母女的同情和庇护。但外祖母选择孙媳妇首先要考虑整个家族的利益,贾母、王夫人等从贾、薛、王三家的切身利益出发,选择了薛宝钗。终于用“偷梁换柱”的方法使宝玉和宝钗结合。黛玉的幻想破灭了,眼泪流尽了,她一面焚毁诗稿、诗帕,一面吐血,临死还呼唤宝玉,抱着纯洁的爱和对现实的怨愤永远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誓言。作者通过林黛玉这个封建制度末期的叛逆形象,通过她对爱情至死不变执著的追求、最后悲剧性地结束了她那美丽而又短暂的生命,深刻揭露了那个时代的种种黑暗和罪恶。 林黛玉小说《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出身于衰微的封建家庭,自幼聪慧,因父母相继亡故,寄居贾府外祖母家。她厌恶周围环境的势利齷龊,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以不染污淖的真率和我行我素的锋芒去对抗恶劣环境,但又自伤无力,郁悒悲愁。她的才情丽质,嬴得了贾宝玉的敬爱,两人从青梅竹马发展成真正的知己,产生了热烈深挚的爱情,但却遭到了残酷的摧残。在宝玉被骗与宝钗成婚的晚上,她焚诗呕血,凄惨地死去。她是一个具有较浓厚悲剧色彩的叛逆者的形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