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柳子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柳子戏

山东古老的地方剧种。清初,徽剧还没有进入北京以前,北京舞台上就已经流行着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剧种。其中的东柳,就是柳子戏。柳子戏原系元明以来在豫北、鲁西南一带流行的 “黄莺儿”、“山坡羊”、“傍妆台”、“打枣杆”等弦索小调,于明末清初吸收了继元曲之后盛行于北方的“高腔”等戏曲表演艺术和音乐,早称“弦子戏”。黄河以北地区为区别用锡笛伴奏的大弦戏,称其为“北调子”或“百调子”。后来,又吸收了山东民间说唱形式发展成为“柳子调”。其伴奏乐器主要有三弦、笙、笛。柳子戏的角色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又细分为十几个行当。如旦行又分为青衣、红衣、闺门旦、老旦等。

柳子戏

土家族、苗族戏曲剧种。又名“阳戏”,俗称“杨花柳”。流行于湘西、鄂西土家族、苗族地区。声腔俗称“柳子腔”。主要有正宫调、八字调、铜宫调、阳调等。主腔有两种唱法:一是用本嗓平腔演唱,称“老柳子”;一是真假嗓音结合,尾音翻高八度,称“新柳子”。主奏乐器为大筒胡琴(2—6定弦),发音洪亮,音色浓厚。打击乐器有堂鼓、锣、钹、磕子等。代表剧目是“三打”(《打金银》、《打芦花》、《打仓救主》)和“三杀”(《侯七杀母》、《曹安杀子》、《宋江杀惜》)等。

柳子戏

又名“弦子戏”,“北(百)调子”,“糠窝窝”。戏曲剧种。属于弦索系统,是在元、明、清以来,中原地区流传的[锁南枝]、[山坡羊]、[耍孩儿]、[驻云飞]、[打枣竿]等俗曲小令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和大弦子戏、罗子戏、卷戏等关系密切,互有影响。流行于山东、河南、苏北、冀南、皖北一带。清中叶,北京也曾有过“东柳、西梆、南昆、北弋”的说法。过去曲阜孔府春丁、秋丁期间,常在孔林等处演唱《桑棵记》、《大桑园》等剧目。柳子戏主要山俗曲和柳子两部分组成。俗曲部分比重较大,现存200多个传统剧目中,由俗曲联成的约占二分之一。代表性剧目有《白兔记》、《金锁记》、《孙安动本》、《玩会跳船》、《抱妆盒》、《三盗芭蕉扇》等。俗曲曲牌委婉细腻,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哎哎”之称。现存曲牌100余支,一般分为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另有昆调、转调,但不常用。主奏乐器有三弦、笛、笙。“柳子”部分仅保留《打登州》、《马二头送祟》、《憨宝打娘》、《打时辰》等剧,唱词由七字句的上下句格式写成,已属板式变化体制,因其通俗易懂,群众把这个剧种统称为柳子戏。柳子戏在发展过程中,受其他声腔剧种的影响甚大,直接承受了高腔、青阳、昆腔、乱弹、罗罗、皮簧的部分剧目及声腔。表演粗犷,行当齐全。山东省柳子剧团演出的《孙安动本》,于1962年摄制成电影。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2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