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桓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66 桓潭前24—56东汉思想家。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哀、平间,位不过郎。新莽时任掌乐大夫,刘玄时任太中大夫,光武帝时征为侍诏。因反对谶纬神学,几乎被杀。后贬为六安郡丞,卒于道。提出“以烛火喻形神”观点,断言精神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人的生命由精神形体合成,形体强弱决定精神强弱,如同火光与烛体的关系。认为国之兴亡,在于政事,否定“天人感应”说。针对王莽改制败亡教训,提出治国要因时而治,政合于时,反对复古;主张实行中央集权,认为权统由一,政不二门,应采取王霸兼用,威德更兴的统治手段;主张法度明正,刑必当罪,举措兴事,贤智大材,举本抑末,发展农业生产作为治国之道;还强调限制豪强地主的特权与兼并。著有《新论》29篇,早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