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shijie xiandaishi
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世界历史。以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开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附属国的矛盾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构成现代世界历史的基本社会矛盾。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划分为两个时期。具有明显的新特点: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 社会生产力取得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各国发展不平衡,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 形成主要的历史潮流; 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各国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世界历史真正成为世界性的整体历史。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内外矛盾空前尖锐,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1917年俄国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领导下, 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1918年1月,芬兰发生工人革命。同年德国爆发11月革命。1919年匈牙利建立苏维埃共和国。英、法、意、日等国工人运动高涨。许多国家诞生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共产党, 共产国际成立。苏维埃俄国在击退外国武装干涉、平定国内反革命叛乱后, 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实行新经济政策, 通过工业化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取得巨大成就。至3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经济成份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 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1937年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除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封建王公或部落酋长领导的民族解放斗争外,出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民族解放运动持续不断高涨, 冲击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斗争主要集中在亚洲、北非和拉丁美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大战后初期革命高潮的冲击和经济动荡后, 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利用科学技术使经济获得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资产阶级民主范围扩大, 政局比较稳定, 内在矛盾暂时得到缓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欧洲相继诞生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帝国主义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作为维持其统治和调整内部关系的世界秩序。在武装干涉苏俄失败后,资本主义大国不得不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出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和平共处的局面。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争夺霸权的斗争激烈, 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1929年德国工业产量再次居于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继续前进的同时,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入动荡之中。为摆脱困境, 美英法在维持资产阶级民主制的范围内采取反危机措施, 出现大力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罗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企图重新瓜分世界, 不断对外扩张。法西斯侵略成为世界人民的主要危险。包括苏联在内的各国人民采取各种形式与法西斯进行斗争, 英法等国拒绝建立有效防止侵略的集体安全体系, 采取绥靖政策。法西斯国家在1939年全面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全世界4/5的人口、6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美、苏、英、中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终于在1945年打败德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标志着世界现代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帝国主义体系受到严重削弱, 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地位, 欧亚两洲相继诞生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不断走向胜利,殖民主义衰落,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引起深刻的社会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成为世界大国,短期内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欧亚一些国家在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后,普遍实行了民主改革,按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暴露出经济政治体制上的弊端。50年代初, 南斯拉夫率先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探索。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期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出现三次改革高潮, 社会主义制度在自我完善中不断发展, 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广大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持续高涨, 至1984年90余个国家通过武装斗争或政治斗争获得独立, 旧的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基本瓦解。新兴独立国家在摆脱殖民枷锁后致力于发展民族经济, 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拉丁美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扩大资产阶级民主, 实行福利国家政策,缓和阶级矛盾。50、60年代,经济发展迅速。1973年世界经济危机后,出现经济滞胀。1979年再次爆发经济危机。1983年陆续回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推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美、苏关系由战时的合作转入冷战,在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5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政治格局逐渐由两极走向多极化。第三世界作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开展联合反帝反殖反霸的斗争,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进行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苏差距缩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仍在继续,世界大战的危险依然存在,但冷战逐渐转为对话,紧张逐渐转为缓和。
世界现代史体现出这一历史时期人类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当前争取世界和平和经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潮流。
世界现代史Shijie xiandaishi
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历史,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世界历史。一般以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开端。另有20世纪初起点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起点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附属国的矛盾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构成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矛盾。具有明显的新特点: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空前迅速;各国发展不平衡,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形成主要的历史潮流;世界经济最终形成,各国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世界历史真正成为世界性的整体历史。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划分为两个时期。
20世界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内外矛盾空前尖锐,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出现高潮。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芬兰、德国、匈牙利等国相继爆发革命、英、法、意、日等国工人运动高涨,许多国家诞生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共产党,共产国际成立。苏维埃俄国在击退外国武装干涉、平定国内反革命叛乱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实行新经济政策,通过工业化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巨大成就。1937年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除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封建王公或部落酋长领导的民族解放斗争外,出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民族解放运动持续不断高涨,冲击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大战后初期革命高潮的冲击和经济动荡后,利用科学技术使经济获得较快的恢复和发展,资产阶级民主范围扩大,政局比较稳定,内在矛盾暂时得到缓和。在国际关系方面,帝国主义建立起维持其统治和调整关系的世界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十分脆弱,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仍然激烈。在扼杀苏俄的武装干涉失败后,资本主义大国不得不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和平共处的局面。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继续前进的同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却陷入空前严重的动荡之中。为摆脱困境,美、英、法在维持资产阶级民主制的范围内采取反危机措施,出现大力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社会改良的罗斯罗新政。德日法西斯上台,建立恐怖独裁统治,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发动对外侵略战争,企图重新瓜分世界。法西斯侵略成为世界人民的主要危险。苏联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展开各种形式的反法西斯斗争,英法等国拒绝建立有效防止侵略的集体安全体系,采取绥靖政策。
在英法等国的纵容下,法西斯国家于1939年全面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全世界五分之四的人口、60多个国家先后卷入。战争初期,法西斯国家暂时取胜。随着战争的扩大,美、苏、英、中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结成反法西斯同盟,扭转了战局,终于在1945年打败德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标志着世界现代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帝国主义体系受到严重削弱,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地位,欧亚两洲相继诞生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不断走向胜利,殖民主义衰落,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引起深刻的社会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成为世界大国,受到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欧亚一些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按照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进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暴露出经济政治体制上的弊端。50年代初,南斯拉夫率先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探索。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期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三次改革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在自我完善中不断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亚非拉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持续高涨,取得历史性的胜利,通过武装斗争或政治斗争基本获得独立,旧的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新兴独立国家在摆脱殖民枷锁后致力于发展民族经济和推进政治民主化。拉丁美洲及亚洲一些国家经济已经比较发达,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扩大资产阶级民主,实行福利国家政策,缓和阶级矛盾。50—60年代,经济发展异常迅速。1973年世界经济危机后,出现经济滞胀。1979年再次爆发经济危机。1983年继续回升。在国际关系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企图称霸世界,推行冷战政策。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形成全面对峙。5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政治格局逐渐由两极走向多极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世界霸权。第三世界作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联合反帝、反殖、反霸,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进行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80年代末苏联东欧形势发生巨变,苏联解体。旧的国际关系格局已经被打破,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局势并不安宁,但争取世界和平和经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