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楚勒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楚勒罕亦作“出尔罕”,源于蒙古语“楚固拉干”一词,汉译为“盟会”。系清代布特哈向清廷贡貂和互市的定期集会。初设于齐齐哈尔城西北四十里因沁屯,乾隆六十年(1795)移城内。规定每年五月举行,凡布特哈官兵散户,身足五尺者岁纳貂皮一张;贡貂足等足数者,则赏给一年俸银,额外贡貂另有赏赐;貂皮不中选者,允许自由市易。届时,布特哈所属各族前来贡貂,邻近的蒙古族和汉族商人也来互市。贡貂后,即进行民间贸易,相互交换。实为清代东北边区的重要贸易集市,促进了边疆各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楚勒罕亦作“出尔罕”, 源于蒙古语“楚固拉干”一词,意为“盟会”。清代*布特哈向清廷贡貂和互市的场所。初设于齐齐哈尔城西北四十里因沁屯(又名克伊勒屯),乾隆六十年(1795)移城内。贡纳与互市活动多于每年五月举行, 为期20余日。清制“布特哈无问官兵散户,身足五尺者岁纳貂皮一张”。届时鄂温克、达斡尔、*摩凌阿鄂伦春等汇集交纳, 清廷派官驻扎其地,负责验选事宜。贡貂按质分四等,选入格者充贡,余听布特哈自售,谓之玛克塔哈色克, 译言掷还之貂。凡贡貂足等足数者,则赏赐一年俸银,额外贡貂另有赏赐。是时邻近的蒙古族亦以牲畜前来互市。汉族则以粮、盐和陶瓷器等手工业品进行交换。贸易甚盛。“城西北穹庐遍野,男女杂遝”, “稍东为买卖街,列肆陈货皆席棚”。为清代当地各民族的重要贸易集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