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楼兰古城遗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楼兰古城遗址是素有“沙漠中的庞贝”之称的一处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罗布泊西岸,是汉代通往西域南路的必经之路,面积108240平方米,发现于1900年。城的平面略呈方形,夯筑的城墙东约333米,南约329米,西、北均为327米。在南、北城墙中段各有一个缺口,似为城门。城内主要遗迹有佛塔、建筑群基址及古渠道。主要遗物有货币、简牍及各种质地的器物。城东高10.4米,由土坯加木料垒砌的佛塔是城内最高的建筑物。中部座北朝南的“三间房”,是城中最显著的建筑群。“三间房”房基为木础,墙壁为土坯垒砌,东西两端木结构房屋的木料上尚残留有朱漆,所用木料有的长达6.4米。它的附近有大片房屋遗址。西部和南部房屋建筑密集,是住宅区和商业区所在。穿城而过的古梁道,被认为是古楼兰城居民取水的水源。遗物中货币有汉代的五铢钱、贵霜王国的钱币和唐代的钱币等。简牍主要是汉文和佉卢文(古印度西北地区所用的文字,在新疆使用期约在公元2世纪—7世纪)的残简。内容有关于东汉及魏晋所设的西域长史及屯田事务的,也有记载古代鄯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及赋税等方面情况的。器物中有铜釜、铜镊、顶针等用具;铜人、木俑、雕镂精细的木柱、雕花木板佛像、雕花木牌等工艺品;耳环、戒指、料珠、珊瑚、海贝等饰件。此外还有丝、毛织品残件,漆器、玉器、玻璃器碎片以及糜子、桃核、麦穗等农作物。楼兰古城为研究中西交通,东西文化交流和我国边疆与内地的历史联系提供了相当重要的资料。1988年,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楼兰古城遗址楼兰古城是新疆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古城,位于若羌县境内,罗布泊西岸,占地约12万平方米,呈正方形,每边长约330米,城墙用泥土、芦苇修筑而成。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古渠道从城中央通过,古渠道两侧有些残存的建筑,如烽火台,粮仓残迹等。周围还有寺庙、烽燧遗址和古墓。 268 楼兰古城遗址见42022楼兰古城。 楼兰古城遗址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罗布泊西岸,汉代通西域南路的必经之地,在东西文化交流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公元前108年,汉破匈奴后,楼兰归附汉朝。汉长城筑成后,玉门至楼兰沿疏勒河一线一度成为丝路主干,楼兰古城因此繁华一时。公元三世纪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河床被流沙淤塞,楼兰绿洲于是无水灌溉,草木枯死,人口外流。到四世纪下半叶,终于消失于雅丹地形和沙丘之中。本世纪初,遗址被发现,因埋于沙漠里,故有“沙漠中的庞贝”之称。古城城围330米城垣残存。到处可见古代陶器、漆器、玉器和丝毛织品残片、并散存大量古代中外钱币、如汉五铢钱、玉莽钱、大月氏贵霜王朝的钱币等。 楼兰古城遗址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罗布泊西岸。是汉代通西域南路必经之地,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曾起重大作用,后被沙漠堙没,有“沙漠中的庞贝”之称。古城城周1316米,城垣部分残存。城中有一土坯,残高2米,墙厚1.1米。城东有座佛塔,残高10.4米,塔身用土坯、木料、柳条砌筑。城西南为住宅区,已坍塌。墙壁大多用两排红柳,中间夹泥,以苇绳加固后,外面抹泥构筑。城中有一条古水道,由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城。城周围还有一些佛寺、烽燧(烽火台)等遗址、遗迹和古墓。在1979年和1980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不少汉唐时代的文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