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欢乐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欢乐颂

合唱曲。〔德〕贝多芬所作第九交响曲的末乐章。因是首次将合唱置入交响曲,故亦称“合唱交响曲”。该乐章采用德国诗人席勒的诗《欢乐颂》作为歌词,用独唱、重唱、合唱及器乐演奏的宏大音响讴歌人类的“和平、自由、平等与博爱”的理想及“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操。该乐章是整个交响曲的终结与归宿,也是贝多芬一生奋斗的总结。是贝多芬留给后人的诸多艺术珍品中的一颗瑰宝。贝多芬逝世已160余年,这部杰作却永不失其灿烂的光辉。音乐的开头是前3个乐章的主题片断及由大提琴、低音提琴奏出的宣叙调的交替。然后是“欢乐颂”主题的多次变奏,先是大提琴及低音提琴,然后逐渐扩展到乐队的全奏。当号角重又出现之后,男低音独唱首先唱出:“啊朋友,不要这种声音,让我们唱一曲欢乐的歌。”接着引出全体合唱队演唱的世人皆知的“欢乐颂”主题歌。四重唱用“谁能得到忠实朋友,献出高贵友谊,幸福爱情就和大家来欢聚……”的歌词重复这一主题。合唱队重复演唱后半段的主题之后,四重唱用支声式的变奏再次重复主题,合唱队也用同样的方式重复着并使音乐达到一个小高潮。然后音乐突然一转,出现进行曲式的节奏,6/8拍子的旋律号召人们“勇敢地向前进”。随后是一段纯器乐的演奏,速度极快,接着又是全体合唱队的“欢乐”主题。至此“欢乐”主题即告结束。另一主题(团结主题)响亮地喊出“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大家相亲又相爱”的口号(歌词是贝多芬自己加的)。接着是“欢乐”主题及“团结”主题的双主题赋格(复赋格),两个主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音乐此伏彼起,造成万众一心的宏伟气势。当音乐回到主调之后,重唱、合唱、乐队交织在一起,把音乐推向最高潮,结束全曲。

《欢乐颂》Huanle song

德国歌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770—1827)《D小调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的主题音乐。这一乐章是用德国剧作家、诗人席勒(1759—1825)的同名诗谱的曲,所以这部交响曲原名为《具有合唱结尾的交响曲》,人们俗称为《合唱交响曲》,这部交响曲贝多芬从1817年开始写,虽然这时他的耳朵已全聋,可他仍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到1823年才完成。贝多芬开音乐史之先河,首次在这部交响曲中运用了大合唱与管弦乐队共同表演的形式。《合唱交响曲》于1824年5月7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首次公演,贝多芬亲自参加了指挥,当全曲在激动人心的合唱声中结束时,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而面对乐队的贝多芬竟毫无察觉,是由一位领唱演员拉着他的手,让他转向听众,贝多芬才看见这一热烈场面。听众这才知道这美妙的音乐是由双耳完全失聪了的贝多芬写出来的。一次次鼓掌,引起了当时警察的惊慌和干涉,因为只有皇室成员出场才可得到鼓掌三次的礼遇,而观众对贝多芬的鼓掌已达五次。《合唱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是整个交响曲的总结,用变奏曲式写成。第一部分是由乐器演奏的,最后引出了 《欢乐颂》的主题片断。第二部分是《欢乐颂》大合唱,在惊心动魄的管乐器吹奏之后,由男中音领唱,唱出了《欢乐颂》主题“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接下去,是这一主题的多次变奏,直到在团结胜利的欢乐歌声中结束。

欢乐颂

歌曲名。德国席勒作词,音乐家贝多芬作曲。是首管弦乐伴奏,重唱、合唱的歌曲。《欢乐颂》歌词赞美女神,把希望寄托在自由女神身上,号召人民团结得像兄弟一样,争取自由解放。在那个年代编出这样的歌曲,是进步的。这首歌曲轻松、舒畅,给人们带来美好的憧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