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共产主义Ouzhuo gongchanzhuyi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纲领性主张。欧洲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共产党为主要代表,故名。1976年意共总书记贝林格首次正式使用此词。兴起于70年代中期。其主要内容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认为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特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充分利用现行民主制度,通过普选,和平夺取政权,不排除在统治集团使用暴力时也使用革命暴力;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强调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应充分体现民主自由的原则,主张政治上的多元化和经济上的多样化,实行多党制,各党通过选举“更迭执政”,建立混合经济体制,允许私营经济存在,将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经济杠杆掌握在社会手中;承认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作用,但认为党应成为“新型的群众性的党”;强调国际上各共产党独立自主,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反对“领导中心”、“领导党”,更反对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压制和指挥各国党为其服务。目前已宣布奉行欧洲共产主义的党有近20个。 欧洲共产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种思潮,派别和运动。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基本观点:寻求工人力量、进步力量和民主力量的团结,通过民主的途径,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实行多党制;强调对生产资料逐步实现社会化,允许公有制和私有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并存;主张各国党独立、自主、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反对国际共运有“领导中心”和“领导党”等等。思想渊源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葛兰西、陶里亚蒂的思想和理论。70年代广泛兴起,当前则成为欧洲影响最大的社会主义流派,以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三国共产党为代表,包括大多数西欧国家以及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共产党,是当前国际政治中有影响的力量。 欧洲共产主义即一些西欧共产党人对西欧发达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 “独特道路” 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种重要政治思潮。 “欧共” 的兴起是战后西欧国家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变化的直接产物。二战后,由于先进科技的广泛应用,西欧生产力高速发展,生产社会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阶级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农业人口大批向城市转移,第三产业人数急剧增加,新型工业的工人数增加也很迅速,传统工业工人却普遍减少,工人日趋阶层化、知识化,工人阶级内部的经济地位差别增大,而且大部分已经白领化。政治上,西欧垄断资产阶级在二战中遭到了削弱,已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控制政局了。为了维持资本主义制度,西欧垄断资产阶级竭力标榜资产阶级的民主与自由,这就为工人阶级进行合法斗争提出了可能。西欧人民亲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灾难,尤其对法西斯的恐怖统治记忆犹新,因此,普遍憎恶独裁专制,害怕战争暴力,向往民主自由。同时,二战后,西欧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时期,各国暂时不具备革命形势,而前苏联现实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更在西欧不得人心。这样一来,独立的民主道路就对西欧具有了广泛的吸引力。苏共二十大后,前苏联控制国际共运的一统天下被打破,也使西欧共产党独立探索本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可能和必然。 欧洲共产主义是渊源流长的,经过了20—30年的孕育阶段和40—50年代的萌芽阶段,60—70年代进入了形成阶段。这时,西欧各国共产党先后开始了新的理论和道路的探索。进入70年代,意、法、西等西欧国家的共产党根据自由的国内外历史条件,以及在探索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和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基本经验教训,提出了在自己国家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同时,西欧各国共产党之间进行了广泛接触,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加深了解,增强团结,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也日益接近。1977年3月,意共贝林格、西共卡坦克略、法共马歇在马德里会晤,共同提出了 “在民主、自由中实现社会主义” 的纲领,发表了被西方记者称为 “欧洲共产党宣言” 的联合声明,确立了共同遵守的原则立场。4月,卡里略撰写了《“欧洲共产主义” 与国家》 一书。较系统地阐述了 “欧共” 的基本理论和主张,在西欧各国共产党中引起了很大反响,西共、意共、法共相继召开代表大会,把“欧洲共产主义” 一词及其理论观点作为党的决议载入党章,成为全党必须遵循的纲领。 卡里略指出: “欧洲共产主义是共产主义运动现有倾向之外的一种倾赂,其特点是,主张搞民主和独立的社会主义,并主张对马克思主义提出适应我们大陆情况的自己的解释和看法。” 根据西欧各国党的党章规定和主要领导人的讲话和著作,欧洲共产主义的基本内容有: 在革命道路上,强调从当今的现实和各国的具体实际出发,不断探索革命道路,主张使用民主的战略实现社会主义,这就是和平夺取而不是武装夺取政权; 和平变革而不是打碎现存国家机器; 议会内外斗争密切结合而不是单纯搞议会斗争;把建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和知识分子为基础的最广泛的联盟,争取联合一切受垄断资本之害的社会力量,作为实现民主道路的重要保证和条件; 认为民主道路并不否定暴力的历史作用和使用暴力手段的可能性; 认为民主道路是分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变革的道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上,否定建立传统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主张用无产阶级领导权代替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概念,建立不要无产阶级专政的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主张建立以 “代议制为基础” 的彻底 “政治民主”,使广大劳动人民广泛地参加政治社会生活管理,实现政治民主化、社会民主化、经济民主化; 主张建立多党制的联盟,通过普选轮流执政; 主张建立以公有制占优势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在 “新型政党”理论方面,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的科学需要不断地发展,不使用列宁主义的提法,目的是要否定 “苏联典型”,强调要走 “民主社会主义” 道路; 强调党的民主性和群众性;实行民主集中制,但强调充分发扬党内民主; 始终强调党在走向民主社会主义的领导作用。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反对重建任何形式的 “国际领导中心”、“领导党”; 主张独立自主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本国实际,反对教条主义和照搬模式; 坚持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反对 “老子党” 和霸权主义,坚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加强国际主义团结,把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 1980年4月,邓小平指出,欧洲共产主义 “这是一个探索中的问题。欧洲的共产党也在探索中。” 80年代初,自称信奉欧共的党有11个,党员280万,占西欧共产党总人数的9/10,拥有2000万张选票、44个议会、6个议会党团。但是80年代中期,各国党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一些党内部发生分裂,另一些党在选举和政治斗争中受到挫折,人们已不再谈论和使用欧洲共产主义这一概念了。不过,欧共作为一种探索,在国际共运史是有其应有的地位的。它的许多重要思想并未被抛弃,仍然是欧洲许多共产党的实践指南,具有积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