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欧阳予倩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08 欧阳予倩1889—1962现代剧作家、京剧演员、戏剧教育家、理论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和戏剧运动倡导人之一,兼长话剧、戏曲、电影、舞蹈的中国近代史上声名卓著的通才。名立袁,湖南浏阳人。1907年在日本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并参加演出中国第一个完整的话剧《黑奴吁天录》。回国后,参与新剧同志会等,倡导新剧运动。后任电影编导兼演京剧,曾誉满上海舞台,一时与京剧大师梅兰芳齐名,有“南欧北梅”之称。改编创作《鸳鸯剑》、《黛玉葬花》、《哀鸿泪》、《人面桃花》、《梁红玉》、《桃花扇》、《木兰从军》等30多个戏曲剧本,并大都亲自参加演出。作为演员,其表演细腻真实,风格多样,善于刻画不同身分的人物。他博采众长,具有独创精神,自成一派,在戏曲界影响深远。他以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为戏曲艺术建立导演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还从事中国舞蹈史研究,写出专著《唐代舞蹈》。他毕生从事进步戏剧活动和戏剧教育工作,曾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其论文集《一得馀抄》、《中国戏曲研究资料初辑序言》等中都有独到的见解。今存《欧阳予倩戏剧论文集》、《欧阳予倩文集》等。 欧阳予倩1889—1962OuYang Yuqian现代剧作家、戏剧表演家、中国话剧运动和电影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原名欧阳立袁,号南杰。湖南浏阳人。祖父欧阳辨疆是具有民主思想的著名学者,欧阳予倩自幼随祖父读书。15岁时赴日留学。 欧阳予倩1889~1962中国戏剧艺术家、戏剧教育家。原名立袁,号南杰,艺名莲笙,兰客、桃花不疑庵主。
20世纪30年代至抗日战争结束,欧阳予倩为戏剧和救亡事业奔走各地,整理京剧,创作桂剧、话剧,足迹遍布上海、广东、广西等省市,并出访前苏联; 创办了广东戏剧学校和音乐学校;主持上海戏剧协会,创办桂剧学校;组织“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1949年,欧阳予倩由香港来到北京,筹建中国第一所正规戏剧学院。1950年,担任中央戏剧学院第一任院长。1962年9月21日病逝。 欧阳予倩一生编写过40余部话剧,导演了50部话剧。创作改编了近40部戏曲剧本。他的作品《回家以后》、《泼妇》反映了旧道德对妇女的压迫,宣扬妇女解放。其名作《桃花扇》改编自孔尚任原本,借古喻今,流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欧阳予倩的导演手法细腻丰富,融民族传统与话剧现代手法于一炉。“欧阳予倩本身就是传统戏曲和现代话剧之间的一座金桥”(田汉语),为创造中国民族的演剧艺术体系奋斗了一生。他一生培养了大批戏剧人才,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戏剧教育家。 欧阳予倩现代著名作家、演员、中国话剧和电影的开拓者之一。生于1889年,卒于1962年。原名立袁,号南杰。湖南浏阳人。欧阳予倩早年留学日本,1907年加入 “春柳社”,在日本演出了 《黑奴吁天录》、《热血》等剧目,获得很大成功,并由此走上戏剧之路。1911年归国后,欧阳予倩组织成立“文社剧团”,在南京、长沙等地演出话剧,而后又组织成立 “新剧同志会”和 “上海戏剧社”,并参加 “南国剧社”,积极倡导话剧运动,并创作了大量的剧本。1919年,又在南通组织成立了“伶工学社”。欧阳予倩不但是我国话剧运动的倡导者,同时还是我国电影事业的积极开拓者。1926年,他被聘为上海民新影业公司的编辑,并创作了电影剧本《玉洁冰清》、《天涯歌女》、《三年以后》等。欧阳予倩很早就致力于传统戏曲的改革,并做过 一些有益的尝试。早在1906年,他便开始学习京剧,1915年正式上台演出,并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舞台艺术风格,在江浙湘赣一带有 “南欧北梅”之称,曾与梅兰芳齐名。1932年,欧阳予倩加入“左翼剧联”,之后赴欧洲考察外国的戏剧情况,回国后继续从事戏剧与电影工作。1935年后,曾先后在新华、联华、明星等电影公司担任编导,并创作有电影剧本《新桃花扇》、《清明时节》、《小伶工》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欧阳予倩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香港组织成立了“中华剧团”,并先后编导了《梁红玉》、《渔夫恨》、《桃花扇》、《新玉堂春》等四部大型话剧,歌颂民族英雄,痛斥卖国贼,在当时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抗战胜利以后,欧阳予倩又创作了电影剧本 《关不住的春光》、《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恋爱之道》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欧阳予倩曾先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国戏剧学院院长、中国实验话剧院院长等职。这期间出版了表演经验谈 《自我演戏以来》、文艺论文集《一得余抄》、回忆录《电影半路出家记》、话剧剧本《黑奴恨》、京剧剧本 《桃花扇》与 《人面桃花》等等,还出版有 《欧阳予倩剧作选》、《欧阳予倩选集》等。欧阳予倩一生辛勤笔耕,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他是我国话剧和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为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欧阳予倩1889—1962戏剧家,中国话剧创始人之一。原名欧阳立袁,号南杰,湖南浏阳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新剧团体“青柳社”。回国后致力于话剧运动及传统戏曲的继承和改革工作。参加过南国社等戏剧社团,并从事电影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主要著作除选入《欧阳予倩选集》者外,尚有回忆录《自我演戏以来》、评论集《一得余抄》等。 欧阳予倩中国电影、戏剧艺术家。1928年跻身影坛,一生所著甚丰,编、导、演并兼。代表作有《天涯歌女》、《木兰从军》、《野火春风》等。见“戏剧”和“文学”中的“欧阳予倩”。 欧阳予倩1889~1962原名立衷、号南杰、桃花不疑庵。浏阳人。1903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在上海、长沙等地组织新剧同志会、文社。1916年开始从事京剧艺术的实践,与梅兰芳齐名有“南欧北梅”之誉。后主办“南通俭工学社”“广东戏剧研究所”,担任南京戏剧学院戏剧系主任。创办《戏剧》杂志。1931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广州分盟,赴法、美、德、苏等国进行观摩活动。回国后在上海编导了一系列有声电影。抗战时期,任广西省立艺术馆馆长兼桂州团团长。主持演出近二十部话剧。抗战胜利后,又创作、导演了一批反对内战的新剧目。应邀参加全国政协筹备会。当选全国文联常委,中华全国戏曲改进委员会主任。后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66岁时,加入共产党。历任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舞协主席。 欧阳予倩1889—1962现代著名戏剧家。原名欧阳立袁,号南杰,笔名桃花不疑庵主。浏阳人。1903年留学日本。1907年加入在东京成立的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并参与演出我国第一个改编剧本《黑奴吁天录》,从而成为我国话剧运动奠基人之一。1910年回国,参加新剧同志会。1913年在长沙组织文社,编写了第一个话剧《运动力》,连同《家庭恩怨记》一道公演,给湖南播下了新剧的种子。文社被迫解散后去上海,仍用春柳社名义演出,并与沈雁冰等成立民众戏剧社,创办《戏剧》月刊。同时刻苦学习昆曲,于1916年正式成为京剧演员。此后15年中,编演了《鸳鸯剑》、《黛玉葬花》等20多个新的京剧剧目,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梅兰芳齐名,获得“南欧北梅” 的称誉。1922年参加戏剧协社,写了独幕话剧《泼妇》、《回家以后》。从1926年起又从事电影工作,还参加了田汉的南国社。1929年去广州,创办戏剧研究所,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广州分盟。其后来往于上海、香港,从事进步戏剧电影工作,曾一度赴欧洲考察戏剧。1938年去桂林,任广西艺术馆馆长兼任桂剧团团长,创作了优秀历史剧《忠王李季成》,和田汉组织了声势浩大的西南剧展。1949年去北京,先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后又兼任中央实验话剧团团长。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被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和中国舞协副主席。其间创作了话剧《黑奴恨》、《桃花扇》等剧本。他从事文学艺术工作近60年,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著作很多,除出版《欧阳予倩剧作选》、《欧阳予倩戏曲选》、《欧阳予倩戏剧论文集》外,还出版了六卷本《欧阳予倩全集》。 欧阳予倩1889~1962现代剧作家。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原名立袁,号南杰。生于湖南浏阳县一学者家庭。1902年赴日本留学,后参加新剧团体春柳社,并参与《黑奴吁天录》等剧的演出。1910年回国,参加组织新剧同志会和社会教育团等新剧团体,开始戏剧创作。20年代初写的独幕剧《泼妇》和《回家以后》,为“五四”以后较早出现的话剧作品。1926年参加南国社,30年代初,在广州参加左翼剧联,著有反映城市人民苦难生活、控诉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罪行的《车夫之家》、《同住的三家人》等剧本。抗战时期投身于抗日宣传,编写古装电影《木兰从军》、京剧《桃花扇》和历史话剧《忠王李秀成》(1941)等,颂扬民族气节,揭露国民党的反共卖国政策及其制造皖南事变的罪恶阴谋。一生创作话剧40多部,善于吸取戏曲和电影的表现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作品形象生动,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战斗性。解放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 欧阳予倩戏剧家。1889年5月1日生,1962年9月21日去世。湖南省浏阳人。1904年,留学日本。1907年加入由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话剧团体——春柳社。先后参加《黑奴吁天录》、《热血》的演出。1911年回国组织新剧同志会等团体,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14年后的15年间,投身于京剧的编剧、导演、表演(工青衣)以及京剧艺术的改革和教育事业。自学京剧青衣10年,并编写戏曲剧本《孔雀东南飞》等20余部。其表演艺术,与梅兰芳齐名,有“南欧北梅”之称。1922年,参加戏剧协社。1926年入电影界作编、导、演。编写电影剧本《玉洁冰清》(饰主角,1926),《天涯歌女》(1927)等。1929年,创办广东戏剧研究所,出版《戏剧》杂志和《戏剧周刊》副刊,并创作和演出话剧。1932年,赴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苏联访问观摩。1934年编导了第1部有声影片《新桃花扇》(1935)。1937年“八·一三”后,与洪深等人主持“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1938年创作电影剧本《木兰从军》寓意抗日救亡。1940年,在桂林创立广西省立艺术馆。1944年,与田汉等人发起并举办“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1946年,在上海任新中国剧社编导。1948年编电影剧本《关不住的春光》,《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不久,去香港编导了《恋爱之道》等。1949年后,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历任中国文联、剧协副主席,舞协主席等职。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第1、2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中国表演艺术及中国戏曲史、话剧运动史的研究工作。著有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电影半路出家记》及论文等。一生创作话剧40余部,导演话剧50余出,整理、改编戏曲剧本数十部。主要剧作:《泼妇》(1922)、《屏风后》(1929)、《忠王李秀成》(1941)、《桃花扇》(1947)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