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正阳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正阳门俗称前门。是明、清两代北京内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由城楼和箭楼两部分组成。箭楼在前,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饰“鸦乌墨”彩画(彩画中的第三种)。墙的东、西、南三面,各辟四层箭窗。并设82个箭孔。城楼在后,建筑形式与箭楼同,但规模大,且比箭楼高。它饰“和玺小点金”彩画(彩画中的第二种),前后各辟2座门,左右各辟1座门。正阳门是京城九座城门中最壮丽的一座。1988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阳门前门是正阳门的俗称,是明清两代北京内城的正门。正阳门位于天安门广场南侧,由城楼和箭楼两部分组成。其中城楼建于1421年(明永乐十九年),箭楼建于1439年(明正统四年)。城楼建在高大的墩台上,高42米,面阔七间,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剪边,为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箭楼形式与城楼大体相同,东、西、南三面墙上及两檐间,开箭窗82个。城楼和箭楼下都有一座城门洞,以供车马行人通过。 正阳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是明清时北京内城的南面正门,故名,俗称前门。门外围原建有瓮城和箭楼。1916年拆除内城并瓮城城墙,保留正阳门和箭楼,成为两座独立的建筑。正阳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是当时北京的最高建筑。城楼高40.36米,面宽7间,灰筒瓦绿剪边,重檐三滴水歇山顶,上层前后檐装有菱花格扇门窗,雄伟壮观。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高35.94米,有两重飞檐,首层平台围有汉白玉石栏,东西南三面及两檐间,开箭窗四层94孔,北出抱厦5间,有3门通向城台顶,楼下开有券门以通车马,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箭楼。城楼和箭楼曾多次重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毁城楼,焚箭楼。光绪三十二年按原样重建。1916年箭楼上添建了水泥平座护栏和箭窗遮阳,月墙断面上添加西式花饰。1952年、1976年进行过大规模维修。 正阳门中国古城门。俗称前门。是北京仅留下的2座内城城门之一(另一座为德胜门的箭楼),是明清两代北京内城的午门。初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城外有1座箭楼(南箭北城)。正阳门城楼建在一砖砌的城台上,台顶东西长95 m,南北宽31.45 m,高14.7 m,正中有拱券式门洞,门宽6 m,城楼面阔7间(36.7 m),进深3间(16.5 m),高27.3 m,屋顶为歇山顶形式,有3层檐,阁楼2层,通高42 m,为京城9门之首。箭楼建在12 m高的城台上,楼高24 m,面阔7间,进深3间,上下共分4层,东、西、南3面墙上及2层檐之间共开有94个箭窗,北面有延伸出来的庑座,面阔5间,进深12 m。箭楼通高38 m,是京城最高最大的箭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