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北作家群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东北作家群dongbei zuojia qun30年代出现的一个现代文学作家群。它的主要成员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罗烽、白朗、黑丁等,他们都是东北来的文学青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们陆续从日寇铁蹄蹂躏下的东北沦陷区流亡到关内,他们满怀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和对祖国家园的热爱、对父老乡亲的眷恋,创作了一大批文学作品。 东北作家群文学流派。系指“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关内的东北籍作家和文学青年群体。他们大多数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过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与影响,参加过革命文艺活动。其主要成员一是来自哈尔滨的萧军、萧红、舒群、白朗、罗烽等人,他们参加过“九·一八”事变后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革命文艺活动,通过中共地下党所掌握的报刊发表了大量进步文艺作品,并于1934年左右投奔关内; 另一部分成员则来自东北各地,除穆木天等人外,大部分是在“九·一八”后即流亡关内,并开始文学创作的,这此人中有李辉英、端木蕻良、骆宾基、高兰、马加等。他们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鲁迅及其他文学前辈的培养与扶植。以1935年李辉英的长篇小说《万宝山》为前导,以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为代表,继之以端木蕻良、舒群、罗烽、白朗、马加、骆宾基等人的短篇和中长篇小说的问世,使东北作家群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出现在文坛上。这些作家最早向全国人民介绍了日伪统治下的东北社会现实,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抗日救亡的思想意识; 他们以独到的客观的角度,通过对东北人民的日常生活的描绘来反映社会,并塑造了众多的、以前罕见的人物形象。他们的作品中,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有着丰富多采的民风民俗的描写,大量使用了生动活泼的东北方言土语。因而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文学倾向,相近的创作风格和地方特色,在现代文学史上,被视为一个群体和流派加以研究、论述。但他们不是一个正式的组织或文学社团。至抗日战争后期,这些作家在创作题材上已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是揭露国统区的黑暗社会现实,与国内其他作家的作品无明显的差别; 奔赴解放区的专业作家,因参加各种实际工作,作品亦不多。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东北作家群,已不复存在。另外,一此文学史家认为,东北作家群实际上还应包括在东北沦陷区从事进步文学活动的一批作家在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