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民谣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民谣

台湾民谣是大约在16世纪初随闽南移民传入台湾的,大致可分为情歌、劳动歌、生活歌、童谣、故事传说歌、习俗歌、劝善歌和乞食歌等。
其中童谣的流传极为广泛,几乎所有的闽南人都会哼几句“月娘月光光,起厝田中央”,或是“一的请你葱,二的请你菜,三的锵锵滚(水锅,喻热闹),四的炒米粉”等等,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童谣有《耶罗耶》、《摇仔摇》、《划蜢公》、《人插花你插草》、《打铁歌、演铜锣》、《龙眼干》、《天上一块铜》等。
情歌在民谣中所占比重不多,其主调都比较悲凉,著名的有《偷寻哥》、《丢丢铜》、《长工歌》、《看牛歌》、《作田歌》、《行船歌》、《过番歌》、《九月秋风来》等。传唱较多的民间传说故事歌有《陈三五娘》、《山伯英台》、《孟姜女》等。
日本统治时,有名的民谣作品有《天黑黑》、《丢丢铜仔》、《望春风》、《白牡丹》、《心酸酸》、《补破网》、《雨夜花》等,它们都是台湾同胞苦难心声的表达。

民谣

歌谣中的短小吟诵体的韵语。一般都是结合现实生活而作,具有现实性和讽喻性,因此也称其为“风谣”;多数民谣又仿儿童口吻而创作,借儿童口中传播,比较上口和容易流传,也有称之为“童谣”的。如明末农民起义时的“迎闯王,不纳粮”。《续汉书》引汉顺帝末京都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讽刺了当时是非颠倒的黑暗统治。

民谣

民间诗歌的一个门类。在古代一般指民间歌谣中无曲调的短小韵文作品。现在,民谣与民歌已无严格的界定。通常所说的“民歌”,即包含有民谣的意义。它是人民群众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加工。中国古代称能唱的歌谣为民歌,称只诵不唱的为民谣。在原始社会里,民歌主要是反映劳动群众对减轻劳苦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在阶级压迫的社会里,民歌多反映人民大众对剥削阶级统治的反抗、仇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因而其表现形式通俗易懂,上口好记。其内容多有讽喻、抨击时弊,一针见血,痛快淋漓。此外,民歌还有其他许多社会功能,诸如调节劳动、配合仪式、表达爱情、游艺娱乐、训诫子弟、裁决是非、传授知识等。我国各民族都有可以演唱的民歌。因受曲调制约,一般有较稳定的曲式结构和相应的歌词章法句式。就形式而言,汉族民歌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其中较著名的有信天游、爬山歌、四季歌、十二月、十枚花、五更调、盘歌等。藏族的“鲁”、“协”,状族的“欢”,白族的“白曲”,回族、撒拉族、土族的“花儿”,苗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布依族的“笔管歌”,瑶族的“香哩歌”等。民歌是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诗歌的创作和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民歌对音乐创作也有很大影响和促进。由于历史原因及剥削阶级的思想影响,民歌中也有不少不健康的成份。在较大的社会变革与生产运动中,总有一批新的民歌在群众中产生,在社会上流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