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minjian wenxue广大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包括散文体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体的歌谣、民间叙事诗、谚语、谜语以及带有表演性质的民间说唱和民间小戏等。 民间文学的特征 与作家书面文学作品相比较,民间文学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传承性、直接的人民性、表演性等特征。由于劳动人民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被剥夺了使用文字的权利,以文字写作和阅读的方式进行文学活动的情况在他们中间非常少见,而口头的创作和流传成为民间文学活动的必需的方式。除了这种社会的历史的原因以外,口头创作和流传还有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原因。口头语言是一种灵便的表达工具,它便于及时和直接的传达,富有表情性、灵活性,又往往以其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等优点而容易被人们记忆。因此,在掌握文字的阶级、阶层中也有口头文学流传。劳动人民在今天虽然有了使用文字的条件,但口头文学仍然伴随着他们的生活。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主要表现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它均由集体参与和进行。有的作品在最初产生时,就是集体创作的;有的作品即使由一人即兴创作,但同时已经包含了听众的反映和情绪,受到听众的制约和影响。作品在流传中的集体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广大群众既是接受者,又是传播者;而且在传播过程中又自觉不自觉地对作品进行加工和改动。所以民间文学在内容和表现形式诸方面都渗透了集体的思想和愿望,融合了集体的智慧和趣味。在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中,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和丰富经验的歌手、讲述家、艺人的作用亦不容忽视。他们的讲唱能够比较集中地反映出民间艺术的传统和风范,同时对于民间文学的发展和丰富又结合个人才智而发挥不等的作用。 由于口头语言的不稳定性,民间文学作品在具体流传过程中,常常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和传播者主观思想感情及听众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变异。通常是语言方面的变异,但在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以至主题方面也都会发生变异,特别是社会发生大变动时,群众往往将传统作品加以变化以表现新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因此,某一现存的民间文学作品可能已经烙下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地域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的印记。 民间文学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世代代传承,虽然有所变异,但一系列稳定的成分仍然保留下来,形成传统。这种保留传统因素的特征叫做民间文学的传承性。在内容方面,有传统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等,它们往往反映出民族文化、心理的根基。在形式方面,由广大人民群众长期锤炼和习惯运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更为一代代人所继承,如歌谣的节拍、句法、押韵、比兴,故事的套语,表演的程式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学得以在群众中生存发展所必需借鉴的传统。 民间文学的思想内容具有直接的人民性。古代那些表现民间疾苦的作家文学,能够突破阶级的局限性,理解和同情劳动人民,是很值得称道的,但一般总还是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有所隔阂。而民间文学的作者与作品在思想感情上同位一体,因而其作品就成为了解和认识劳动人民的最可靠的资料。民间文学总体上表现出各个时期劳动人民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优秀的品德情操和美好的理想愿望,展示了历史前进的总趋势。同时,由于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和小生产者视野的局限,民间文学中间也含有保守、落后、愚昧、偏狭的思想成分。 民间文学在说唱时经常借助讲唱人的音调声色、手势动作、面部表情等因素,使得表达更加生动感人。这种特点叫做民间文学的表演性。因此,在把民间文学从实际讲唱环境中用文字记录下来后,往往会失去由表演性造成的艺术感染力。书面的记录很难做到立体化,但尽可能把表演的现场情况反映出来,有助于对民间文学的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 民间文学的上述诸特证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考察民间文学作品时,应当根据这些特征,从实际出发作出分析和判断,避免以研究作家文学文本的方法和标准得出生硬的结论。 民间文学的实用功能 和作家书面文学一样,民间文学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娱乐的多种功能,但从民间文学与劳动人民实际的生产和斗争生活来看,它还具有较明显的实用功能。它更紧密地粘贴着和伴随着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斗争过程,诸如劳动号子可以协调劳动的动作,鼓舞情绪;谚语是劳动者生活经验的精当总结和行动指南;情歌是青年男女表达情意和结为伴侣的纽带;歌舞小戏成为节日欢庆场合不可缺少的活动;儿歌、寓言、故事教育引导儿童走上健康的人生旅程等。因此,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一生知己和百科全书。研究民间文学应具有广泛的文化视野。 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共同根源是原始文学,在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神话、歌谣、故事等已经产生,并且属于整个氏族或部落所有。在早期巫师、祭司的基础上,在阶级社会中演化出专职为上层阶级服务的诗人、史官和宗教执行者,这就使文学发生了阶级的分化,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的分离。在长期封建社会中,作家书面文学与民间口头文学形成两种性质和面貌极不相同甚至对立的文学传统。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两者又互相影响和交流。在中国文学史上,民间文学的体裁和题材曾屡次为作家文学所吸收和借鉴,并且造就成各个时代的优秀书面文学作品。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也产生过重要影响,如文人传说、楹联、警句、格言等中间就有明显的例证。雅俗对流的现象与上下层分野的实际都是历史的客观存在。考察作家文学中来自民间文学的影响成分,有助于把握民间文学的稳定性因素。 民间文学的世界关系 民间文学在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这反映出中国各民族间的文化交往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民间文学在不同国家之间也存在许多内容类同,表现手法相似的情况,特别在幻想故事方面,连基本情节、人物都相同或相似。如灰姑娘型、天鹅仙女型、问活佛型等故事分布于全世界许多地方。除了人类文化共同性根基因素之外,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国和印度、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由于邻近和彼此来往,相同相似的故事作品更是大量存在。从民间文学体裁来看,世界各国的情况也大致相同,但又有多寡之别,反映出各国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平衡性。文学的比较研究在历史上是从民间文学方面开始的,研究中外文化关系也把民间文学的比较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
《民间文学》minjian wenxun民间文学期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1955年4月创刊。初为月刊,1963年以后改为双月刊。至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停刊,共出107期。这期间,刊物及时发表了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的各种体裁的民间文艺作品,主要是民间故事、传说、歌谣、叙事诗等作品,对于推动民间文学采风活动,使知识界读者和广大群众了解和欣赏各地域和各民族蕴藏的丰富的民间文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79年1月《民间文学》复刊,仍为月刊,继续发表新发掘出来的民间文学作品,特别注意刊登各民族和地区有计划采录到的新鲜资料,如汉族地区过去很少发现的叙事长诗,故事讲述家所讲的故事及其身世、特长等情况调查报告,少数民族中的神话、史诗和各类型的故事等。此外,还刊登新故事和根据民间文学改编的通俗文艺作品。 《民间文学》创刊以来,还发表一些学术争论和探讨的文章,内容包括搜集整理的原则,对民间文学研究历史和现状的评价等。对外国民间文学及其学术研究,对中国近年发展起来的民俗学研究,也有所介绍。 《民间文学》的读者比较广泛,有工农、学生,也有作家、学者。在弘扬优良的民族民间文化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民间文学又称 “口头文学”,是指与作家书面文学相区别的民间口头文学创作,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 一。民间文学中包括有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谚语、歌谣、谜语等等。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是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地加以修改、加工、完善,具有文学的变异性特征,同时在变异中始终保持着现实主义的传统和风格。民间文学的形式,大多沿用世代形成的比较固定的艺术形式,有着较强的传承性。民间文学的发展受着社会生活发展状况,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在原始社会中,民间文学是惟一的文学形式,可以说它是由全社会的劳动者共同创作并传播的。进入阶级社会后,民间文学则主要由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民群众所创作和传播,其内容直接反映他们的思想感情、生活状况、审美追求、艺术趣味等等。自从进入阶级社会,民间文学便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倾向性,体现着劳动人民对社会历史前进的要求和追求的方向。民间文学还对各个时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民间文学作品,多是由作家搜集、整理、加工、提炼、改编后才得以流传下来的,并保留有民间文学固有的某些特色与风格。 民间文学劳动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说唱、戏曲等。表现了劳动人民风俗习惯、思想感情、艺术情趣,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民间文学各种社会集团的人们口头传承的文学。包括农民、市民、工人等的口头文学,也包括社会上层集团人士的口头文学。民间文学这一学术名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传人中国并开始流行的。学术界人士对于民间文学的定义是有争议的,但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民间文学包括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谚语、谜语、民间长诗、民间说唱文学和民间小戏等体裁的口头文学作品。 民间文学的四个特征: ❶口头性: 各种社会集团的人尽管其各自的社会地位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但他们中间都流传着口头文学。民间文学采用口头语言创作并传播,这是它与作家书面文学互相区别的一个主要特征。 ❷集体性: 民间文学是社会集团的人们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文学。它不属于任何个人。即使某些作品是由某一个人首先创作的,但是,由于民间文学是口头传承的文学,所以当这个作品在以后不断的讲述与流传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每一个讲述人的加工改造,掺人他们的思想感情与艺术才华,这样的作品归根结底仍是集体创作的成果。民间文学不存在著作权的问题。 ❸传承性: 指民间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在没有文字与声像工具帮助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口头语言,许多民间文学作品流传数千年、传播数万里,仍然保持着大致相似的面貌。这是民间文学内部某些超稳定的结构所决定的。 ❹变异性: 民间文学作品的情节、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在流传过程中往往因时间、地点、讲述人的不同而发生变异。这种变异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这是和作家书面文学一经写定基本不变的情况明显不同的。这种变异性,本质上是民间文学作品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 民间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民间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复杂的。某些民间文学体裁,如民间长诗、民间小戏等,已经基本脱离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成为一门比较独立的精神消费品。但是,也有许多民间文学作品是与实际生活需要密切相关的,如劳动号子、催眠曲。它们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协调众人的劳动节奏,或者为了哄孩子入眠。总之,民间文学是一种具有多种社会功能的文学。 民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关系: 民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区别源于各自采取的传播载体形式的差异,民间文学采用口头语言,而书面文学采用文字。这种差异直接决定了民间文学与书面文学所表现内容的差异。一般说来,民间文学表现的是通俗性题材与常识性主题; 书面文学多表现抽象主题。另外,由于社会底层集团缺乏使用文字的能力,因而更多地采取民间文学形式; 而社会上层集团正相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民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内容上的差别。民间文学与书面文学是互相影响的。中国汉魏六朝时代的神话、民间传说被当时上层人士记录下来,成为书面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文学史上不断地发生影响。而中国民间文学中首先出现的五言诗、七言诗、词、曲等形式先后影响到书面文学,从而成为书面文学的重要体裁。 民间文学的世界性: 民间文学作品是没有国界的。任何一个民间文学作品都是属于全人类的。在世界各国的民间文学作品中,特别是民间故事中,存在着大量的彼此相似、甚至相同的现象。学术界对此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种类同是互相传播的结果; 另一种解释认为这种类同源于人类的共同的社会经历,或者共同的心理结构。 民间文学的搜集与研究: 民间文学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一种,具有其特殊的社会价值。由于它采用口头语言作为流传方式,所以极易失传。为了保存这份文化财富,我们必须对它进行广泛、深入的搜集和研究工作。当然,这并不是说民间文学面临消亡,而是说旧的民间文学将被新的民间文学所替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