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取喻十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取喻十法

论写作语。语出自宋陈骙的《文则》:“文之作也,可无喻乎?博采经传,约而论之,取喻之法,大概有十,略条于后:一曰直喻,或言‘犹’,或言‘若’,或言‘如’,或言‘似’,灼然可见。……二曰隐喻,其文虽晦,义则可寻。……三曰类喻.取其一类,以次喻之。……四曰诘喻,虽为喻文,似成诘难。……五曰对喻,先比后证,上下相符。……六曰博喻,取以为喻,不一而足。……七曰简喻,其文虽略,其意甚明。……八曰详喻,须假多辞,然后义显。……九曰引喻,援取前言,以证其事。……十曰虚喻,既不指物,亦不指事。”比喻可以使被描绘和说明的人或事物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引起读者的联想和阅读兴趣。上述十法分类过细,其实按点明主体的方式可分直喻(即“明喻”)和隐喻两类。直喻,取比以明,是显而易见的,通常借助“比喻词语”(如、象、好比、犹如等)。例如唐白居易《荔枝图序》“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等均为直喻。隐喻,即今称“暗喻”或“借喻”,例如晋李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田)蚡以肺腑为京师相”等,文中以“日薄西山”比喻生命垂危.以“肺腑”比喻心腹,均直接牵出喻体不借助任何比喻词语。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