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水分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水分shuifenwater

水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的原料之一,是作物体内输送养分的载体。另一方面又是作物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子。农业气象学着重研究农业环境中各种形态的水:雨、雪、霜、露、水汽、土壤水等的利用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见附表2)。
在农业环境的诸因子中, 自然降水的多寡,强烈影响各地自然地理景观,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地区为荒漠、干旱草原。这一类地区只有在利用外来水源发展灌溉的地方才有局部绿洲。年降水量250~400毫米之间的地区为草原或稀树草原,农业类型以畜牧业为主,水分条件较好的局部地区,存在半农、半牧的过渡形式。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的地区为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热带雨林和湿生植物群落等, 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 农业类型包括旱作农业或雨养农业。
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状况决定于土壤水分平衡。在土壤水分平衡各分量中, 降水量是主要的收入项,蒸发量(有作物覆盖条件下为蒸散量)则是主要的支出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比例, 决定了土壤水分状况及其变化规律。在降水量超过蒸发量的地方, 土壤中的盐分被淋洗而呈酸性反应。pH值一般都在6.0以下,这类地区水稻是优势作物;在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地区,土壤蒸发作用可把下层盐分带到地表, 土壤呈碱性反应, 在海拔低、地下水位高的平原易形成土壤盐渍化,pH值一般都在7.5以上, 旱作物为优势作物。降水蒸发比是影响种植制度以及耕作措施的重要因子, 如华北地区降水小于蒸发, 小麦种在低畦中以利灌溉和接纳雨水。在降水超过蒸发的长江中下游, 小麦种在高畦上, 以利排水和防止湿害。
降水量的季节分配 中国东部是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多数作物停止生长或休眠。夏季高温多雨,作物生长旺盛。地中海型气候则以秋冬潮湿多雨, 夏季晴朗干旱为特征, 因此形成地中海植物区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如虉草、球茎大麦等在秋季发芽、冬季旺盛生长、夏季休眠的习性。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很大程度上还影响一个地区的作物布局、种植制度和栽培方式。
水分供应的年际变化 对作物收成丰歉有很大影响。降水量显著偏离平均值会造成旱、涝灾害。中国华北地区7月上旬开始进入雨季,正值春玉米和套种玉米的拔节至抽穗期, 对水分最为敏感, 如果雨季到来较晚,雨量显著偏少,将造成“卡脖旱”,严重减产。长江中、下游地区常发生的伏旱, 严重影响岗地的棉花、豆类生长及晚稻插秧。中国天山北麓、苏联的欧洲部分和北欧,冬季一定量的降雪是小麦安全越冬的必要条件,而降雪少、积雪时间短的年份,小麦易受旱、冻而减产。
蒸腾 是作物体内水分循环的主要动力, 也是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生理基础, 但是在干旱环境下, 强烈的蒸腾也会导致作物体内水分平衡失调, 光合强度下降, 生理过程受阻而使作物受害。
水分胁迫(water stress) 是气候生产潜力的决定因素之一。所谓水分胁迫, 指由于水分的不足或过多, 作物生长发育受阻而使光热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生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北京地区中熟种玉米的光能生产潜力可达12.75~15吨/公顷,其最适播种期在4月上中旬。而由于水分胁迫的存在, 其气候生产潜力只有5.25~9吨/公顷, 只相当于光能生产潜力的40%~67%, 且使其最佳播期变为5月中下旬。
由于水分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以及水分条件具有较易调控的特点, 农业气象及其相邻的学科广泛开展下列各方面理论和技术的研究: 在基本规律方面, 研究大气和土壤的水分运动变化规律, 作物的需水规律、适宜水分指标、受害指标及省水高产栽培技术; 在增加农田水分来源, 防止干旱方面,开展渠灌、井灌、喷灌、滴灌等各种农田灌溉措施及其小气候效应等的研究; 在防止涝害、湿害以及盐害方面, 研究井排、渠排以及生物排水等措施及其效应; 在减少土壤或水面蒸发方面, 研究各种抑制蒸发的单分子成膜物质, 塑料薄膜覆盖, 以及耕、耙、沙田等农田耕作措施的保墒效应; 在旱涝灾害的监测技术方面, 除了原有的农学的和气象学的调查测定方法之外, 还应用遥感技术, 对旱涝灾害进行宏观监测。由于水有热容量大的物理特性, 人们还通过调节水分状况来调节温度, 以防御水稻烂秧和早、晚霜冻等农业气象灾害。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