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坡七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东坡七集诗文别集。北宋苏轼(1037—1101)撰。一百一十卷。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任学士,出知杭州,又被贬到惠州、琼州(今海南岛)。卒于常州,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同属北宋文学名家,并列唐宋八大家之列。琴、棋、诗、书、画、医,无所不精,儒、道、佛思想兼备,思想性格复杂。诗、词、文放任达观,风格豪迈自如,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是编所含七种为《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外制集》三卷,《内制集》十卷附《乐语》一卷,《应诏集》十卷,《续集》十二卷。《东坡集》、《后集》、《续集》分诗、词、赋、铭、颂、赞、论、策、表状、表启、奏议、书、传、墓志、记、释教等;《奏议》、《外制集》、《内制集》,是各种奏议和起草的文告。《应诏集》分策略、策别、策断、中庸论、人臣论、人物论。词多不在此编,另有词集《东坡乐府》单行。其诗歌,散文均开一代新风,对后世文学发展,影响深远。诗歌除挥洒自如,比喻贴切,富于浪漫色彩外,尚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最能反映其诗特色的是大量抒发个人情怀之作,如《游金山寺》、《和子由渑池怀旧》和描写自然景物之作,如《望湖楼醒书》、《饮湖上初睛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句最为有名。其散文风格不求词藻宏丽,政论明晰透辟,游记和随笔如《日喻》,说理善于设喻,《石钟山记》写景精微,均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有《四部备要》本,附清末缪荃孙《梭记》二卷。另有《东坡全集》百十五卷,有《四库全书》,《擒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 东坡七集别集。北宋苏轼撰。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神宗熙宁年间,因不赞同王安石变法,自请外调,先后任杭、密、徐、湖等州地方官。元丰二年(1079),以讪谤朝廷罪被捕入狱,后贬谪黄州。哲宗元祐间,返京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因与旧党发生分歧,先后出知杭、颍、定等州。绍圣初,因为文讥斥先朝的罪名,远谪英州、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遇赦北归,次年卒于常州。 《东坡七集》别集名。北宋苏轼(号东坡居士,谥文忠)作。110卷。其中包括《东坡集》40卷,《后集》20卷,《续集》12卷,《奏议集》15卷、《外制集》3卷、《内制集》10卷、《应诏集》10卷,共7种,因此得名“东坡七集”。东坡集在宋代,刻本很多,这是清末端方根据明代成化本校印所得,称为善本,附有缪荃孙所著的校记。又有南宋郎哗注《经进东坡文集事略》60卷,南宋王十朋编撰《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25卷,今均有影印宋刊本。南宋施元之及他的儿子施宿编撰了《苏诗注》42卷,有清康熙年间的刻本。清代查慎行编撰《补注东坡编年诗》50卷,有清乾隆年间的刻本。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50卷;王文诰《苏文忠诗编注集成》46卷,《总案》45卷,附录12卷,都有嘉庆年间的刻本。注释都较为详备。东坡词有《东坡乐府》,不在七集之内。 东坡七集别集。北宋苏轼作。明程宗编。一百一十卷。七集为:《东坡集》、《东坡后集》、《东坡续集》、《秦议集》、《内制集》、《外制集》、《应诏集》。有清末端方校印本。今人孔凡礼有《苏轼诗集》、《苏轼文集》校点本,中华书局(分别为1982年、1986年)版。 《东坡七集》北宋苏轼著。凡110卷,包括《前集》、《后集》、《续集》、《奏议集》、《外制集》、《内制集》、《应诏集》7种,是一种诗文合集(词集不在其内)。该书中一些信、叙、记、赠序、杂文、题跋、碑文等,广泛地涉及散文美学思想。作者主要地继承了前代古文家以及老师欧阳修的理论、观点,又有所修正,有所拓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在文、道关系上,一方面宣扬正统的儒家文学观,批评了历代异端,特别是当时的新学(见《居士集叙》),一方面又把“道”变成容纳儒、释、道各家思想乃至事物客观规律的极其宽泛的概念。在创作中,用“文以述志”来取代“文以贯道”,强调主观的“意”在审美创造中的决定性作用。作者与父亲苏洵一样,坚持文贵自然的审美观,不仅要矫正五代文弊,而且要革除宋古文创作中“求深者或至于迂,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谢欧阳内翰启》)的新弊。而让自然与“奇怪”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即所谓“溢为奇怪”,又是作者在理论上独特的创造。在创作原则上,提出了“随物赋形”的新说,简言之,即取法自然,复归自然。这是一个包括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在内的美学命题,是对庄子“法天贵真”以及《易传》“观物取象”的审美观的继承与发展。作者还丰富发展孔子的“辞达”说,把它变成对审美创造过程完整的表述;提倡创作风格的多样化,批评了王安石所倡导的单一化与雷同化倾向;多处引用欧阳修的“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的说法,说明作品的美学价值取决于本身的客观性,取决于鉴赏者的“众口”,而不以个别人的褒贬为转移,等等,也都富有美学意义。 《东坡七集》诗文集。北宋苏轼(号东坡居士,谥文忠)作。110卷。凡《东坡集》40卷、《后集》20卷、《奏议》15卷、《外制集》3卷、《内制集》10卷、《应诏集》10卷、《续集》12卷,共7种,故名。东坡集在宋代所刻非一本,此为清末端方据明成化本校者,称为善本,附有廖荃孙所撰校记。又宋郎晔注《经进东坡文集事略》60卷,宋王十朋撰《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25卷,今均有影印宋刊本。宋施元之及其子撰《苏诗注》42卷,有清康熙间刻本。清查慎行撰《补注东坡编年诗》50卷,有乾隆间刻本。冯应榴《苏诗合注》50卷;王文诰《苏文忠诗编注集成》46卷,《总案》45卷,附录12卷,均有嘉庆间刻本,注释都较为详备。苏词别有《东坡乐府》,不在七集之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