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永佃制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38 永佃制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佃农依约向地主交租并取得永久耕种权的土地租佃制度。始于宋代,明清时盛行于苏、浙、皖、赣、闽、粤等省。其典型特征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所有权当时称为田底,或称田骨、大卖、大苗、下盘等,为地主所有,有权向佃农收租;使用权即耕种权,当时叫作田面,也称田皮、小卖、小苗、上盘、顶手等,归佃农所有,其权利是“永久”使用土地。永佃权和田底权一般都可分别继承、转让和出卖。田面转让不得影响地主收租,田底让渡不得影响佃农耕作。永佃制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农民开垦地主的荒地;佃农长期耕种或改良地主的土地;自耕农由于种种原因以低价出卖所有权而保留耕作权; 佃户押租的长期演变等。永佃制的形成和发展,严重地冲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表明佃农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但在佃权买卖中间,产生了依靠占有大量田面权进行中间剥削的 “二地主”,使佃农受到双重剥削。

永佃制permanent tenancy system

佃农有权“永久”性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出现于封建社会后期,是封建租佃关系的 一种形式。
永佃制的基本特点是,土地被分割为所有权和使用权(耕作权)两部分。地主只有土地所有权,而使用权属于佃农。两者各有自己的习惯称谓。前者称为田底(或田骨、粮田、大买、下皮田等),后者相应称为田面(或田皮、质田、小买、上皮田等)。在典型的永佃制下,地主只能收租完粮(也有佃农完粮或地主佃农各半完粮的),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则可依约退回、转租或典卖佃权。田底、田面可分别转移,其前提是,田面转移不影响地主收租,田底转移不影响佃农耕作。如果佃农只能“永远”耕种,不能转租和典卖佃权,则是 一种不完全的或过渡形态的永佃制。上述两种永佃制在中国都同时存在。
永佃制起源于宋代(也有人说是唐代),明后期和清前期迅速发展,东南沿海地区比较普遍,苏南、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湾和广东部分地区尤为流行,北方多数地区一般只限于旗地和官田。清中叶后,永佃制日渐衰落,但江、浙、皖地区在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曾一度有所恢复和发展。辛亥革命后,永佃制进一步衰落,但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仍未绝迹。
永佃制产生和形成的具体途径很多。在早期,垦荒和改良土壤是佃农获取永佃权的主要手段。到后期,特别是清末民初以降,相当部分永佃制是因自耕农出卖土地所有权、保留耕作权而形成的。在某些地区,地主出卖土地耕作权、佃农缴纳佃价或押租,以及佃农之间私相承顶逐渐形成佃权,都是形成永佃制的重要渠道。
永佃制下的佃农有较大的人身自由,生产生活较有保障,一些农民曾为争取永佃权而斗争。地租通常为额租制,租额比较固定,垦荒永佃的地租较轻,有调动佃农积极性,促进土地开垦和农业发展的一面。但在人多地少的地区,佃农以缴纳佃价或押租而获取永佃权,耗费了生产资金,又有阻碍生产发展的一面。在永佃制的发展过程中,永佃农不断分化,少数经济地位上升,转租田面,收取田面租,多数贫困破产,被迫典卖田面。田面不断落人地主、商人等非直接生产者手中。田面由原来的使用权变成同田底平行的特种地权(收租权),出现“一田二主”或“一田多主”的局面。同时,地主也可通过价买或扣抵欠租的方式,收回田面,使田底、田面重新归于一主。一旦田面权同直接生产者分离,永佃制即宣告瓦解,现耕佃农必须同时负担田底、田面双重地租,生产条件空前恶化。愈到后来,田面愈成为地主富户的兼并对象。这是一些地区永佃制瓦解、佃农地租负担加重的重要原因。

永佃制permanent tenancy system

佃农依约交租而有权永久耕种地主土地的一种租佃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将土地属于地主的所有权和属于佃户的使用权分离。所有权(田底)、使用权(田面)可分别继承或转移,前提是田底变动不得影响佃农耕作;田面变动不得影响地主收租。有永佃权的农民,还可将田面再出租,并向耕种者收取田租,称为“小租”;他仍向原地主交租,称为“大租”。永佃制约起源于唐宋、明后期和清前期迅速发展于东南的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等省的部分地区;北方一般只限于旗地和官田。清中叶后,永佃制渐趋衰落,但江、浙、皖在太平天国后曾一度有所恢复和发展。

永佃制

佃农依约向地主交纳地租,得永久使用其土地以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租佃形式。这种租佃形式,“田面权”属于佃农,“田底权”属于地主。乾隆《岑溪县志》载:“岑俗有卖田不卖耕之说,甲虽卖于乙,乃甲世耕,但纳租与乙”。有些是佃户承佃因出过粪脚银,佃户取得了田面权,可以继承、转让和出租。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在和汉族杂居的壮族农村,永佃权和一田两主的地权分化,已经出现。本世纪30年代,崇左县壮族农村仍有永佃制存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