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汉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汉剧汉剧为湖北主要地方戏曲剧,旧称“楚剧”,也叫“汉调”,俗称“二黄”,辛亥革命前后改称“汉剧”。 036 汉剧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北省全境及豫陕川湘部分地区。原称皮簧、楚调、汉调,1912年改称汉剧。汉剧称皮簧腔系,实为西皮、二簧两个各自独立的腔系的结合。西皮产生于湖北襄阳地区,由西北路梆子演变而来;二簧,一说产生于黄陂和黄岗,一说产生于宜黄,系由四平腔发展而来。约于清代中叶,两腔融为皮簧腔系。西皮定调较高(63弦),曲调流丽高亢,宜于表现慷慨悲壮激越苍凉的情感;二簧定调较低(52弦),曲调轻舒柔婉,适合表达深情细腻悱恻缠绵的情感。现有曲牌400余首。清嘉庆、道光年间,汉调艺人王洪贵等人始搭徽班进京演出,兹举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贡献。嗣后,汉剧在湖北又发展成襄河路子、荆河路子、府河路子、汉河路子四个流派,各自形成特色,较长论短,开办科班,培育人才,使汉剧长盛不衰。抗日战争期间,在周恩来的号召、郭沫若的帮助下,汉剧艺人组成10支流动宣传队,演出《江汉渔歌》、《岳飞》等剧,鼓舞士气民心。解放后,20余汉剧团相继成立,迎来汉剧的黄金时代。汉剧脚色末、净、生、丑、旦、外、小、贴、夫、杂十大行,每行均有代表人物和传承演员。汉剧传统剧目相传近千个,现存600多个。又有一批新编历史剧 (如《闯王旗》) 和现代戏 (如 《红色娘子军》) 为汉剧溶入新血液。 汉剧湖北地方戏曲剧种。旧称楚调,也叫汉调,俗称二黄,主要声腔为西皮、二黄。“二黄”一词最早见于清代李调元《雨村剧话》,文中说:“胡琴腔……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又名二簧腔。”“西皮”一词最早见于清代张亨甫《金台残泪记》,文中说:“甘肃腔”就是“西皮调”。西皮、二黄合流,最早见于清代叶调元《汉皋竹枝词》:“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黄,倒板高提平板下,音须圆亮气须长。”说明当时不仅是西皮、二黄合奏,腔调板式已渐趋完备。汉剧在嘉庆、道光年间进入兴盛时期,科班迭起,名角辈出。并依流行地区划为襄河、府河、荆河、汉河四个路子。因各地方言不同,唱白略有差异。咸丰以后,受战事影响,一度有所衰落。汉剧行当分生、旦、净、末、丑、外、小、贴、夫、杂十大行。唱腔以板腔体的西皮、二黄两类声腔为主。在传统的演唱中,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专用调和特定腔,如襄阳调、马蹄调等。 汉剧旧称汉调,也称剧调,辛亥革命前后改称汉剧。主要声腔为西皮、二黄,为皮簧腔系重要剧种。流行于湖北全省及豫、陕、湘、粤、闽、川、黔等省部分地区。清嘉庆、道光年间传入北京,加入徽调班演唱,逐渐融合演变为京剧。汉剧早期同徽剧经常相互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支,对湘剧、川剧、赣剧、滇剧等剧种的形成发展都有影响。角色分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十大行当。伴奏乐器主要用胡琴、二胡、月琴、三弦;武场有鼓、板、锣、钹等打击乐器。清叶调曾有诗简括其曲调及演唱特色,谓“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黄,倒板高提平板下,音须圆亮气须长”(《汉皋竹枝词》)。现存传统剧目660多个,其中优秀剧目《宇宙锋》、《二度梅》曾摄成戏曲艺术片,深受群众喜爱。新编剧目有历史剧《闯王旗》、现代剧《借牛》等,亦已拍成戏曲艺术片,使老剧种焕发出新的光彩。 汉剧旧称“汉调”、“楚调”。戏曲剧种。流行于河南、陕西等省的部分地区。主要声腔为西皮、二簧。早期同徽剧常相互影响。对湘剧、川剧、赣剧等剧种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影响。1912年后改称汉剧。 汉剧戏曲剧种之一。旧称“楚调”、“汉调”。流行于湖北及河南、陕西、湖南、四川、广东、福建等省的部分地区。1912年(辛亥革命)前后改称“汉剧”。主要声腔为西皮、二黄(参见“西皮”、“二黄”条),兼有吹腔、杂曲、小调。西皮高亢激越、爽朗流畅,反西皮声调悲怆;二黄曲调柔和委婉,反二簧声调苍凉,后将西皮、二黄简称“皮黄”。对湘剧、川剧、赣剧、滇剧等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影响。清嘉庆、道光年间,湖北艺人王洪贵、李六、余三胜相继将汉调带到北京,搭入徽调班社演唱,逐渐融合演变而形成京剧。演员角色可分为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共10个行当。早期剧目以本戏为主,进城后,逐渐改为以折子戏为主。现存剧目约有660多个,如二黄戏《双尽忠》、《两狼山》、《龙凤阁》、《清风亭》等;西皮戏有《战樊城》、《让成都》、《骂曹》、《审陶大》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成立了20多个汉剧团。1962年又建立了武汉汉剧院,培养出不少人才。经整理的传统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窦娥冤》、《打花鼓》、《哭祖庙》、《审陶大》;移植剧目有《柜中缘》、《屈原》及新编历史剧《闯王旗》,大都摄制成影片。新编或移植的现代剧有《红色娘子军》、《金沙江畔》、《春江渡》、《放牛》、《蔡九赔鸭》等。 汉剧戏曲剧种。旧名“楚调”、“汉调”,1912年前后改为“汉剧”,流行于湖北、湖南、陕西等地。其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西皮系由陕西梆子传入鄂西,经衍变成为汉剧“襄阳腔”,二黄由四平腔发展而来,已有300多年历史。早期同与徽剧互相影响,在发展中形成为荆河、襄河、府河、汉河4大流派,对湘剧、赣剧等不少剧种形成与发展,都产生过影响,并与徽剧融合,形成为京剧。汉剧西皮曲调高亢激越,有[慢板]、[原板]、[摇板]、[散板]等不同板式,二黄委婉柔和,除[慢三眼]、[三眼垛子]等板式,还有[反二黄]和[平板]。伴奏乐器有胡琴、二胡等,打击乐有4大件。汉剧传统剧目计有1000多个,大戏居多,现存600多个,其中西皮戏约有300多个,二黄戏约有180多个,西皮二黄兼唱的70余个。 汉剧原名 “汉调二簧”,又称“陕二簧”、“山二簧”、“土二簧”。1949年后,改称“汉剧”。是流行于安康、汉中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的陕西省第二大剧种。曾流传到甘、鄂、豫、川、滇、粤等省。它是在汉水流域“土腔土调”的基础上,于明末清初形成,乾隆年间传入北京,为京剧艺术的先声。清嘉庆至道光年间(1796—1850)进入兴盛时期。抗日战争前后开始衰落。1949年后又兴盛起来。1981年11月,在安康举办了“陕西省首届汉剧会演”,盛况空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