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魏文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魏文帝187—226即曹丕,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字子桓,谯 (今安徽毫县) 人。曹操次子,母卞氏。211年为五官中郎将,付丞相。217年立为魏王太子。220年曹操死,袭位为丞相、魏王,兼领冀州牧。不久,逼汉献帝刘协禅位,自己代汉称帝,国号魏。建元为黄初,定都洛阳。220—226年在位,共六年。在位期间,按受尚书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从而取得了豪强地主的支持; 鉴于汉代的教训,明令规定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不得任辅佐大臣,以防止外戚干政; 并派同姓王到偏远地区,不许他们掌握军政实权。在经济上努力发展农业,并发展水利事业,灾荒年间,经常开仓赈贫,派官员巡行地方,查方疾苦。奖励学术活动,如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等。还积极发展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先后设置鲜卑校尉、护乌桓校尉和戊己校尉,沟通与鲜卑、乌桓、西域的正常往来。 当时北部𧬨貊、 扶余, 西部西域各国、氐人等,都遣使进贡。曹丕还爱好文学,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方面皆有成就,现存诗赋百余篇。有《典论》五卷、《列异传》三卷,文集二十三卷及诗歌四十首等。其中 《典论·论文》为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但在位期间,也不惜民力,大兴土木,如营建洛阳宫,筑陵云台、东巡台、九华台等。226年病重,嘱曹真、陈群等辅佐太子。并嘱丧事从俭,不许厚葬。不久病死于洛阳。终年四十岁,谥文帝,庙号世祖,葬首阳陵 (今河南渑池县首阳山南)。 魏文帝即“曹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