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汉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04 汉字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多年历史。现存最古可识的是3000多年前殷商的甲骨文。现用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从构造看可分为独体字与合体字。独体字来源于图画式的象形字和指事字。 如 “” (人) “” (牛) (象形)“” (上)“”(下)(指事);合体字是以独体字为基础构成的会意字和形声字。如“好”、“森”(会意)“润”“恭”(形声)。在汉字总体中,独体字很少,合体字占90%以上,而合体字中又以形声字占绝对多数 (形声字约占汉字总数的80%以上)。汉字收在《汉语大字典》里的有54678字之多,通用的汉字约有5000到8000。1987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共有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汉字是表意文字。其构件可分为意符、音符,以及少量既不表意又不表音的记号。从汉字与汉语的关系看,汉字属于语素音节文字。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主,汉字除极个别的例外,都是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并与汉语语素一一对应。汉语中的同音语素,在书写时就是靠不同的汉字来区别的。如汉、旱、焊、悍、憾、撼等字,就分别代表不同的语素。汉字之形成独特的单音节表意文字系统,是与汉语音义结合的单音节性这一根本特征相表里的。汉字的形体经过了漫长的变迁过程。殷商的甲骨文,象形性很强,造字法以象形、会意为主,形声较少,假借字已经使用。字形还不定型。西周的金文,呈现向符号化线条化发展的趋势,但形体结构仍不定型。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大篆(又称籀文,由春秋战国时儿童识字用的字书“史籀”得名),笔画比金文更均匀,结构也更工整。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废除六国文字,由李斯等改大篆为小篆。将字形整齐方正化,笔画简化,偏旁一致化,这是一次重要的文字整理。李斯等人作“仓颉篇”等儿童识字用的字书,普及小篆。但不久便发生“隶变”。晋卫恒《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指胥隶)佐书,曰隶字。”程邈将这种字体整理,后世遂有程邈创隶书之说。“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最深刻的改革。它像一座分水岭,将汉字形体变迁史划为两大阶段:从甲骨文到小篆为一个阶段,秦汉时代的隶书以下为另一阶段。从字体(笔画姿态)上说,小篆以前是刀笔文字,笔画粗细如一,不能为撇捺;隶书以后则是毛笔文字,其笔画能为撇捺,且粗细随意。隶书以及后来的草书、行书、楷书等都属于这一类。从字式(结构方式)上说,隶书解散了篆体,为了简易,不少字都放弃了 “六书”的原则。如“负”本从人,“奉” “共”本从双手,“原”本从泉,“良”本从亡声,“活”本从昏声,等等,自从“隶变”之后,大都失其形迹了。隶书笔画简化,使汉字彻底摆脱了图画性质,成为便于书写的符号。“隶变”之后,汉字的字式基本上固定下来。汉末兴楷书,至魏晋南北朝时盛行。楷书是隶书的变体,它继承隶书结构匀称明晰等优点,将隶书的“波磔”改为平直,把形体的扁平改为方正。书写时比隶书更方便。楷书是汉字字体的最后形式,一直沿用至今,是通用时间最长的字体。除上述字体外,汉字还有草书、行书两种字体。它们只是隶书、楷书的简易、快速写法。其中草书始于东汉,行书始于楷书出现以后,晋代已经流行。从隶书到楷书,字式很少变化。特别是唐代以后,由于科举制度要求正字法,字式更是基本上稳定了1000多年。但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部分汉字字式仍发生变迁。其一是类化,即按形声原则,将没有形旁或形旁不明显的字加上一个形旁,例如 “芙容”加成 “芙蓉”、“岡”加成“崗”、“峨眉”加成“峨嵋”、“昏姻”加成“婚姻”,有些字形旁不一致,也改成一致,如 “蒲桃”改成“葡萄”,“凤皇”改成“凤凰”,等等。另一种变迁是简化,即减少笔画,便于书写。有些简笔字取之草书,如 “还”、“会”等; 有些是保留最特殊的部分,如“声”、“条”、“处”等。简化汉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教政策之一。政府采取“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原则,给于人民群众创造的简笔字以合法的地位。1956年及1964年公布通用的简化字表,是汉字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汉字研究也经过了长久的发展史。秦代到西汉,学者们主要是编撰字书,供儿童识字用。东汉时,隶书普遍流行,“隶变”使有些字已看不出本来形态,看不出本义。而年代越远,古义越晦,单靠故训汇编已不够用。当时古文经学家研究篆文、古文、籀文,分析造字原则,创六书说,开始建立文字学。许慎的《说文解字》(又称《说文》)就是这个时期出现的文字学巨著。《说文》分部列字,分析字形,考究语源,对后世字典及汉语语义学影响深远,在正字法上也起了很大作用。《说文》成为后人研究中国文字的主要参考书,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字书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文字逐渐增多,出现了各种注释详明的字书及按韵编排的韵书。隋唐时为使楷书规范化,产生字样之学,这个时期除了正字法书之外,还有很多编纂日常口语词汇的书。五代时,南唐徐锴为《说文解字》作注,自成一家之言。宋元时,学者们注意收集古文字,编订成书。并根据古器物、古石刻研究古文字,开辟了文字学研究的新领域。清代经学昌盛,文字学也随之兴盛起来。乾嘉之际,《说文》研究专著颇多,成就空前。学者们将音韵、文字、训诂融会贯通,以形、音、义相推求。如段玉裁所著《说文解字注》,创见颇多,影响很大。清代学者还开始研究钟鼎文。近代学者开拓新径,成果很多。研究资料更加广泛,已包括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玺印、竹简、木简、石刻,以及唐宋元明书籍中的俗体简字等。王国维、郭沫若还通过文字来考证古代史和古代文化。很多学者冲破了“六书”的樊篱,根据古器物等诸材料上的文字探求古人造字的原则和字形结构发展的规律。从形体上考究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文字学由此而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语言学者还从事汉字整理和汉字简化的工作,促进汉字规范化,以更好地为汉民族文化服务。几千年来,汉字对凝聚汉民族、发展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巩固国家的统一,以及对外传播科学文化等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作为高度发展的、体系严密完善的、与汉民族语言相适应的、表达功能极高的符号文字,汉字具有达四方通古今的优点。不同方言区的人,都可以通过汉字进行思想交流,两千年前的古籍,今人仍可阅读。汉字甚至局部地有超民族语言的适应能力(符号文字具有国际性)。这不是其他民族的文字所能比拟的。汉字字形短,信息储存量大,便于快速阅读(一目十行,只有阅读汉字可能做到)。记录同一内容,汉字比拼音文字所用篇幅短,这在信息日益增多的时代极为重要。汉字是世界上最进步的文字之一,是汉族人民几千年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宝库中奇丽夺目的瑰宝。

汉字hanzi

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是世界上通行时间最长、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每个字记录汉语中的一个词或词素,因此它的数量很庞大。汉字的总数约6万个,常用字约5千个。
汉字有悠久的历史。它产生的确切年代,现在还不能断定。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汉字是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与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它们已是很成熟、很发达的文字了。据此推算,汉字的历史至少在4千年以上。早期的汉字属象形文字,甲骨文还存有明显的图画特征,周代的铜器文字也没有完全脱尽图画痕迹。发展到小篆,汉字才开始线条化,由象形文字向表意文字过渡。等到隶书出现后,汉字便完全脱掉了图画残迹,由圆转的线条变为疏散的笔画,成为实用性很强的表意文字。楷书的出现,使汉字定型为方块型,此后汉字形体再未发生过大的变化。几千年来,汉字几经变化,但它的表意性质始终未能改变,使它成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
作为表意文字,汉字的字形同意义联系密切,但却不能标记词的读音。这是汉字的突出缺陷之一。虽然后来的形声字有了表音成分,但仍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而且随着语音的变化,形声字的表音功能也已丧失殆尽。因此,汉字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表音的问题。
由于汉字不象拼音文字那样,可以用有限的字母去拼写语言中所有的词,而是用一个或几个字表示一个词;汉字和汉语中的词不是对等的,词多字少,所以汉字突出地存在着一字代表几个词,一字多义和一字多音的现象。汉字的特点决定它记录汉语不实行词的连写,而是字字分写,就是说不用间隙来作词的界限。这样,初学的人在辨别字和词,词和非词的界限上有一定的困难。
汉字在结构形式上有独体、合体两种。独体字主要是象形字和指事字、字形与图画较接近。合体字主要包括会意字和形声字,它们都是以独体字为材料组合而成的。

汉字Haizi

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通行时间最长,使用人口最多。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一字一形,用以记录汉语的一个词或一个词素。汉字数量庞大,其总数约6万多个,常用汉字约5千至8千个。汉字的历史非常悠久,至于它产生的确切年代,现在还不能断定。一般认为,大约在6千多年之前, 便已出现了原始汉字。现存的最古老而可识的汉字是3千多年前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和铸在铜器上的金文,而它们都已是很成熟、很发达的文字了。现代的汉字正是从甲骨文、金文发展演变而来的。早期的文字属表形文字,甲骨文、金文还有较明显的图画痕迹,且字的形体往往并不固定。经过大篆的过渡,到小篆阶段,汉字的形体才开始线条化,在较大程度上减低了甲骨、金文所具有的形象性,还正是汉字由表形文字向表意文字的过渡。隶书出现以后,汉字有了质的飞跃, 它以平直方折的笔画彻底脱离了图画的残迹,成为了实用性很强的表意文字,并以字形整体作为音节、语素的标志。楷书的出现,更使汉字类型定为方块字,此后汉字的形体再未发生过大的变化。几千年来, 汉字几经变化, 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由象形变为象征,由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由表形表意到形声。汉字在结构上有独体、合体两种,独体字主要指象形字和指事字,字形直接表义;合体字指会意字和形声字, 它们都是以独体字为材料组合而成的。汉字不像拼音文字那样可以用有限的字母去拼写语言中所有的词,汉语中字与词的关系比较复杂。即使在以单音节词为主、一字一词现象十分普遍的上古汉语中,字和词也绝不是对等的,既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代表一个词的现象,如联绵词和复合词;也存在着一个字对应几个词的现象, 如假借字和本字共用一个字。到了后代,双音节词占主要地位,字和词的不对等就更加明显了。作为表意文字,汉字的字形与意义密切相关,但却不能直接标记词的读音。虽然形声字有了表音成分,但由于语音的变化等原因,也很难根据其声符准确地读出它的声音。这是汉字的突出缺陷之一。汉字在记录汉语时不实行词的连写,而是字字分写。因此字与词、词与短语的界限不容易分辨,经常给初学的人造成困难。汉字在我国人民的悠久的文化历史上有过伟大的贡献,它对于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统一,对于我国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都起了巨大的作用并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让汉字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今后对汉字进一步实行合理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汉字

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使汉语取得书面形态,扩大交际效能的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它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它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古埃及文字、古苏末文字和古巴比伦文字——都在4000年以上了。但是从使用的历史来说,汉字在世界各种文字中是时间最长的,因为汉字从产生到现在一直还在使用着,而其他最古老的文字都有两千多年不使用了。几千年来,汉字不仅记录保存了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而且,一直到现在,还被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借用。现在全世界使用汉字的人数约有12亿,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从性质看,是典型的表意文字,它基本上采取以字记写语素的原则来记录汉语。如“一、衣、伊、医、依、揖、铱、漪”等,它们虽然同音,却是不同的最小的意义单位,所以,表意的汉字就用不同的字来书写,而不管它们语音的异同。而且一个汉字也不限于与一种读音联系,可以因时因地而异: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同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有所不同。表意性质使汉字具有了超时代、超方言的作用。古代的文学作品,今天照样能看懂;同一篇文章,如果念出来,不同方言区的人就听不懂,但如果用汉字写出来,不同方言区的人都可以看懂。在这方面汉字充分体现了它的独特的扩大语言交际的作用。

汉字

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约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属于表意体系的词符文字。一个汉字一般代表一个音节。现存最古老的汉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收入《汉语大字典》中的汉字达56000个左右,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常用的汉字约5000~8000字。汉字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曾经起过巨大作用,在今天仍是辅助汉语的重要交际工具。

汉字

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依据有关资料推测,汉字产生于我国氏族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大约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今天的汉字是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等演变而来的。在形体上由图形逐渐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即现今的“方块字”。汉字是现今世界上表意文字的典型。它存有图画的遗迹,又早已失去图画的原形,脱离了表形文字的阶段,但它还没有进入表音阶段,没有采用字母拼音制;而是停留在世界文字发展的中间阶段,属表意文字。汉字中一个字一个音节,绝大多数是形声字。90%以上的形声字带有表音成分,如“洋、汗、湖、河”等字的声旁“羊、干、胡、可”,但它们并没有摆脱表意性;左边的“氵”保留着明显的表意作用。另一方面声旁本身往往就是一个能够独立使用的表意字,只是被借来表示一些字的读音。这表示汉字在应用上有了音化倾向,但与表音字还有本质区别。汉字在《康熙字典》里有47000多个,现在通用的也有六七千个。汉字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可磨灭的功绩。它的主要作用有:
❶为汉族人民交流思想服务;
❷保存了汉族人民丰富的文化遗产;
❸曾被邻国借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汉字仍是我国今天使用的文字,而且还将继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但是与世界上其他各国各民族通用的拼音文字相比,还存在着严重的缺点。主要缺点是一个字一个形体,看了形还不能读出音,读出音还不能写出形,看了形并读出音还不一定能懂它的意义。这就给学习和使用汉字造成了很大困难。因此,积极进行汉字改革,尽快将汉字变为拼音文字,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汉字

汉族使用的文字。世界最古老的现行文字之一,具有五千年以上历史。现存最古可识的为三千余年前殷商的甲骨文。属表意文字类型。一个字是一个音节。古今汉字共有六万多个,通用的约为五千至八千。造字方法主要有四种:(1)象形,即用笔画描绘事物的形状、特征造字,如“日、水、马”等。(2)指事,即用象征性的符号造字,如“上、本、刃”等。(3)会意,即把几个形体合在一起造成新字,如“牧、明、信”等。(4)形声,即以半意半音造成新字,如“清、松、扛”等。表意部分谓“形符”或“形旁”,表音部分谓“声符”或“声旁”。从表形、表意到形声的演变是汉字构造的发展趋势,现用汉字绝大多数为形声字。字体主要经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汉字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记载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汉字还为别的民族所使用,如朝鲜、越南等在历史上曾长期使用,日本则现在仍使用。有些民族的文字以汉字仿制,如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等。

汉字

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汉字的符号分音符、意符和记号3类,属语素—音节文字。在字形结构上,分独体字与合体字两类,合体字占90%以上。合体字中又以半表意、半表音的形声字为最多,占汉字总数的80%以上。现用汉字是从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数千年来汉字数量不断增加。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单字已发现的约有5000个。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收汉字9353个。三国魏的张揖《广雅》,收汉字18151个。北宋的司马光《类编》,收汉字31000个。清代的张玉书《康熙字典》,收汉字47035个。1990年由徐中舒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汉字54678个。汉字是大众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理想媒介。联合国同一议案的5种文本中,汉文本是最薄的。据专家测试,相同时间内阅读中文的人比阅读英文的人可多获得60%的信息。电脑输入汉字,其速度已超过拼音文字。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