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汉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04 汉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多年历史。现存最古可识的是3000多年前殷商的甲骨文。现用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从构造看可分为独体字与合体字。独体字来源于图画式的象形字和指事字。 如 “ 汉字hanzi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是世界上通行时间最长、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每个字记录汉语中的一个词或词素,因此它的数量很庞大。汉字的总数约6万个,常用字约5千个。 汉字Haizi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通行时间最长,使用人口最多。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一字一形,用以记录汉语的一个词或一个词素。汉字数量庞大,其总数约6万多个,常用汉字约5千至8千个。汉字的历史非常悠久,至于它产生的确切年代,现在还不能断定。一般认为,大约在6千多年之前, 便已出现了原始汉字。现存的最古老而可识的汉字是3千多年前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和铸在铜器上的金文,而它们都已是很成熟、很发达的文字了。现代的汉字正是从甲骨文、金文发展演变而来的。早期的文字属表形文字,甲骨文、金文还有较明显的图画痕迹,且字的形体往往并不固定。经过大篆的过渡,到小篆阶段,汉字的形体才开始线条化,在较大程度上减低了甲骨、金文所具有的形象性,还正是汉字由表形文字向表意文字的过渡。隶书出现以后,汉字有了质的飞跃, 它以平直方折的笔画彻底脱离了图画的残迹,成为了实用性很强的表意文字,并以字形整体作为音节、语素的标志。楷书的出现,更使汉字类型定为方块字,此后汉字的形体再未发生过大的变化。几千年来, 汉字几经变化, 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由象形变为象征,由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由表形表意到形声。汉字在结构上有独体、合体两种,独体字主要指象形字和指事字,字形直接表义;合体字指会意字和形声字, 它们都是以独体字为材料组合而成的。汉字不像拼音文字那样可以用有限的字母去拼写语言中所有的词,汉语中字与词的关系比较复杂。即使在以单音节词为主、一字一词现象十分普遍的上古汉语中,字和词也绝不是对等的,既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代表一个词的现象,如联绵词和复合词;也存在着一个字对应几个词的现象, 如假借字和本字共用一个字。到了后代,双音节词占主要地位,字和词的不对等就更加明显了。作为表意文字,汉字的字形与意义密切相关,但却不能直接标记词的读音。虽然形声字有了表音成分,但由于语音的变化等原因,也很难根据其声符准确地读出它的声音。这是汉字的突出缺陷之一。汉字在记录汉语时不实行词的连写,而是字字分写。因此字与词、词与短语的界限不容易分辨,经常给初学的人造成困难。汉字在我国人民的悠久的文化历史上有过伟大的贡献,它对于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统一,对于我国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都起了巨大的作用并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让汉字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今后对汉字进一步实行合理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使汉语取得书面形态,扩大交际效能的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它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它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古埃及文字、古苏末文字和古巴比伦文字——都在4000年以上了。但是从使用的历史来说,汉字在世界各种文字中是时间最长的,因为汉字从产生到现在一直还在使用着,而其他最古老的文字都有两千多年不使用了。几千年来,汉字不仅记录保存了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而且,一直到现在,还被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借用。现在全世界使用汉字的人数约有12亿,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从性质看,是典型的表意文字,它基本上采取以字记写语素的原则来记录汉语。如“一、衣、伊、医、依、揖、铱、漪”等,它们虽然同音,却是不同的最小的意义单位,所以,表意的汉字就用不同的字来书写,而不管它们语音的异同。而且一个汉字也不限于与一种读音联系,可以因时因地而异: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同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有所不同。表意性质使汉字具有了超时代、超方言的作用。古代的文学作品,今天照样能看懂;同一篇文章,如果念出来,不同方言区的人就听不懂,但如果用汉字写出来,不同方言区的人都可以看懂。在这方面汉字充分体现了它的独特的扩大语言交际的作用。 汉字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约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属于表意体系的词符文字。一个汉字一般代表一个音节。现存最古老的汉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收入《汉语大字典》中的汉字达56000个左右,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常用的汉字约5000~8000字。汉字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曾经起过巨大作用,在今天仍是辅助汉语的重要交际工具。 汉字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依据有关资料推测,汉字产生于我国氏族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大约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今天的汉字是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等演变而来的。在形体上由图形逐渐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即现今的“方块字”。汉字是现今世界上表意文字的典型。它存有图画的遗迹,又早已失去图画的原形,脱离了表形文字的阶段,但它还没有进入表音阶段,没有采用字母拼音制;而是停留在世界文字发展的中间阶段,属表意文字。汉字中一个字一个音节,绝大多数是形声字。90%以上的形声字带有表音成分,如“洋、汗、湖、河”等字的声旁“羊、干、胡、可”,但它们并没有摆脱表意性;左边的“氵”保留着明显的表意作用。另一方面声旁本身往往就是一个能够独立使用的表意字,只是被借来表示一些字的读音。这表示汉字在应用上有了音化倾向,但与表音字还有本质区别。汉字在《康熙字典》里有47000多个,现在通用的也有六七千个。汉字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可磨灭的功绩。它的主要作用有: 汉字汉族使用的文字。世界最古老的现行文字之一,具有五千年以上历史。现存最古可识的为三千余年前殷商的甲骨文。属表意文字类型。一个字是一个音节。古今汉字共有六万多个,通用的约为五千至八千。造字方法主要有四种:(1)象形,即用笔画描绘事物的形状、特征造字,如“日、水、马”等。(2)指事,即用象征性的符号造字,如“上、本、刃”等。(3)会意,即把几个形体合在一起造成新字,如“牧、明、信”等。(4)形声,即以半意半音造成新字,如“清、松、扛”等。表意部分谓“形符”或“形旁”,表音部分谓“声符”或“声旁”。从表形、表意到形声的演变是汉字构造的发展趋势,现用汉字绝大多数为形声字。字体主要经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汉字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记载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汉字还为别的民族所使用,如朝鲜、越南等在历史上曾长期使用,日本则现在仍使用。有些民族的文字以汉字仿制,如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等。 汉字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汉字的符号分音符、意符和记号3类,属语素—音节文字。在字形结构上,分独体字与合体字两类,合体字占90%以上。合体字中又以半表意、半表音的形声字为最多,占汉字总数的80%以上。现用汉字是从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数千年来汉字数量不断增加。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单字已发现的约有5000个。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收汉字9353个。三国魏的张揖《广雅》,收汉字18151个。北宋的司马光《类编》,收汉字31000个。清代的张玉书《康熙字典》,收汉字47035个。1990年由徐中舒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汉字54678个。汉字是大众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理想媒介。联合国同一议案的5种文本中,汉文本是最薄的。据专家测试,相同时间内阅读中文的人比阅读英文的人可多获得60%的信息。电脑输入汉字,其速度已超过拼音文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