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汉字改革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69 汉字改革汉字为中华民族作出过伟大的贡献。保存了璀灿的古代文化,记录着今人的斗争经验,维护了汉民族的统一和团结,并对日本、越南、朝鲜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是,它难读、难写、难记、难查,不能准确地记录汉语,对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成为一种障碍。因此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当时爱国有识之士对救国救民真理的寻求,改革汉字的呼声便应运而发了。他们要求根据文字的发展规律,将汉字的体系和制度加以变革,希冀将表意的汉字改革为拼音的汉字。从1892年卢戆章《中国第一快切音新字》起,到新文化运动前后,创制汉语拼音字母的不下10余家:1896年蔡锡勇《传音快字》、沈学《盛世元音》、王炳耀《拼音字谱》,1900年王照 《官话字母》,1905年劳乃宣 《合声简字》,1906年朱文熊《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孟扬《中国音标字》,1909年黄虚白《拉丁文臆解》,1913年邢岛《拼音字母》,1914年刘继善《新华字》,1918年钟雄《新字母发明书》等。他们或采用拉丁字母,或自造新字;有的拼写国语,有的拼写方言,均各具特色。其中有一些还在部分地区得到过传播。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了“注意字母”,1918年由当时的教育部公布,可说是清末切音字运动的最好归宿,对注音识字、统一国语作出过很大贡献。此后,1926年产生了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制订的“国语罗马字”,1928年由当时南京的大学院正式公布。1931年又产生了瞿秋白、吴玉章、萧三及苏联汉学家龙果夫、郭路特等制订的“拉丁化新文字”。这两个方案是中国人自己创制的比较完善的拉丁字母式汉语拼音方案,大大超越了他们的前手,为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语言文字工作。1949年10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协会;1952年2月又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1954年将其改组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是直属国务院的国家文字改革机构。1985年12月16日,又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58年1月10日,周恩来总理在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的报告会上指出:“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就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经过30多年的努力,推广普通话卓有成效。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对给汉字注音,教学普通话,为少数民族创制文字,解决人名、地名、科学术语的翻译,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及编制索引诸方面,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联合国秘书处于1979年6月15日通知我国,采用“汉语拼音”的新拼法作为在各种拉丁字母文字中转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名和地名的标准。从1956年到1964年,国家先后公布了2236个简化汉字,淘汰了1055个异体字,使大约1/3的常用汉字得到合理简化,方便了学习与应用。台湾省虽不标榜汉字改革,但几十年内在汉字改革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他们推行国语(即普通话)颇为成功;提倡标准行书,取简舍繁。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研订的《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收字4808个;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委员会研订的《标准行书范本》收字4010个。其中许多行书范字与大陆的简体字相同。1986年台湾省公布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即修订的原国语罗马字,采用符号标调,与汉语拼音方案更为接近。近年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汉字是否能适应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需要,正引起广泛而热烈的讨论。由此又激发人们对古老汉字的再认识。汉字是否能继续为全民族服务?它是否必须为拼音文字所取代?它是否能适应高科技发展的需求?……等等,专家们尚有不同意见。这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讨和实践的检验,历史将会作出公正恰当的选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