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汉语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02 汉语

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最发达、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使用人数最多。除中国外,还分布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是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之一。汉语标准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它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汉语的根本特征是音义结合的单音节性,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很多特点,都可看作是这一根本特征的不同侧面的表现。汉语音节可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3部分。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是声母后面的部分。例如 “八”ba的声母是b,韵母是a; “海”hǎi的声母是h,韵母是ai。声调是音高的变化,指音节的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例如“妈”mā、“麻”má、“马”mǎ、“骂”mà,声韵相同,只是由于音高变化不同,意思就不一样。

表1 音节的成分

结构方式
例字
声母韵 母声调
韵头韵腹韵尾
鹅é(零) e 阳平
爱ài(零) ai去声
表biǎobiao上声
说shuōshuo 阴平
走zǒuz ou上声
略lüèlüe 去声
姑gūg u 阴平
群qúnq ün阳平
明míngm ing阳平


表2 普通话声调

调类例字调值调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妈mā
麻má
马mǎ
骂mà
55
35
214
51
高平
高升
降升
全降


汉语语音体系中声母少,韵母多,元音占优势,没有辅音连缀。由于乐音较多,辅音元音相间,音节分明宏亮,加上声调有平仄,嘘吸徐疾,抑扬顿挫,形成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现代汉语词汇的主要特点是:一、单音节语素占绝大部分。它表现在书写上就是“一字一义”,如“山”、“水”、“民”、“人”。双音节语素主要是叠音字和联绵字,如“翩翩”、“盈盈”(叠字),“逍遥”、“参差”(联绵字)。这类字是“合二字而成一语,其实犹一字也。”双音节或多音节语素在汉语语素中占的比例不大。二、词的双音节化倾向。它的表现有:1. 双音节词占大多数。如《三千常用词表》(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中双音词就占2227个。2. 古代单音节词大多已变成双音节。如“目”——眼睛,“发”——头发。很多古代单音词变成了构词语素,不再能单独成词。如“习”——学习、复习、习作、习惯,等等。3.多音节词或词组简缩为双音词。如:落花生——花生,电影片——影片,扫除文盲——扫盲,高等学校——高校。多音节音译词也逐渐为意译双音词所取代。如,狄克推多——独裁,赛因斯——科学。三、构词方式多样化。1.词根复合法。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主,相互结合又比较自由,所以广泛采用词根复合法构词。如: 冬至、告别、意外、将军、音乐、改良。2. 附加法。即用词根加词缀来构词。如: 我们、老王、木头、桌子、画儿。3. 重叠。如: 爷爷、看看、研究研究、干干净净。此外还有用声调变化()、变换声母或韵母 (弹tán—dàn,了liǎo—·le)、摹拟声音 (叮咚)等方式构成新词。四、词义区分精细。例如表示手的动作,就有百来个词。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文字,写手的动作的词就有交、摊、撮、摸、接、拿、抢、扯、塞、抓、捏等十几个。汉语表达“死”的词语,有人统计达48个,如夭折、圆寂、殉难、暴亡……。词义区分精细,是汉语词汇丰富、表意严密的重要原因之一。五、大量的四字格成语。从形式看,四字成语绝大多数由两个双音节词组成。如:铜墙铁壁、粗枝大叶、落花流水、环肥燕瘦。这是汉语骈偶性的一种表现。古人云:“奇字难适、偶语易安”。即使在现代汉语构词中也不乏四字格现象。如:旅客之家、宝中之宝、大养其猪,等等。四字成语在使用上相当于一个词,言简意赅,具有特殊的修辞作用。汉语属于分析性语言,缺少形态变化,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是词序和虚词。如:“我笑他”与“他笑我”意思相反,靠词序传达;“我的邻居”与“我和邻居”结构迥异,靠虚词别义。由于缺少形态变化,汉语语法有两个重要特征:一、词类多功能。汉语的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在印欧语中,词类与句法成分存在着对应关系,如:名词——主语、宾语,动词——谓语,形容词——定语,副词——状语。在汉语中,动词、形容词也可以做主语、宾语,名词也可做定语,在一定条件下还可做谓语。拿形容词来说,既可做谓语(这屋子干净)、定语(干净衣服)和补语(洗得干净),又可作主语(干净当然好)和宾语(她喜欢干净)。词类多功能,使汉语词类在划分上要用多重标准,而不能用单一标准。二、句子和词组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在印欧语中,句子都有一定式动词,而词组只能是不定式或分词形式,因此句子和词组是两套构造原则。如“开汽车”He drives a car(做谓语),driving a car或to drive a car(主语),在汉语中,“开汽车”无论做什么成分形式都一样。作为词组,“开汽车”是述宾结构,作为句子或句子成分(如:他做什么?开汽车。/开汽车不难学。),仍为述宾结构。由于汉语各级语法单位的构造原则有明显的一致性,因而词、词组只要有了语调,就可以转化为句子。句子去掉语调也可以转化为词组或词。造成汉语语法上述两个特点的根源是汉语词类没有形式标记。除上述两个特点外,汉语语法还有几个特点。三、主谓结构比较松散。其表现有两点,第一,主谓之间往往可以停顿。如:我吧,从小就爱画画。价钱嘛,也不算贵。第二,主语往往可以略去不说。如: (我)昨天晚上到的。(这本书)五块钱。四、有述补结构。如:看清楚、做完、洗干净、听明白。印欧语中没有与它对应的格式。五、虚词常常省略。如:路不好走,(因为)最近下了几天雨。(不管)哪天去都行。他能(用)左手画画。我(在)前头带路。六、修饰语在中心语前面。七、有丰富的量词。汉语是历史悠久、表现力很强的语言。它的音节有义,单、双音节词特别发达,没有印欧语系中语法变位、动词时态变化的麻烦,这使汉语和其他国家的语言相比,具有简短明了的优点。汉语的词汇无比丰富,词义区分高度精细化,世间各种复杂的思想、细腻的感情,都能详尽地诉诸汉语;世界上任何语言,任何科研成果,都能用汉语精确地译出。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历史发展。追溯汉语发展的历史轨迹,约可分为4个时期。自公元前13世纪前后至公元3世纪为上古汉语时期。此期汉语的特征是,语音方面,声母系统存在着与同一发音部位的清音相对应的浊塞音、塞擦音和擦音;部分韵母以辅音[p、t、k、m]收尾;声调分为平声、上声、长入、短入4类。词汇十分丰富,单音词居多,复音词多由双声、叠韵方式构成。词类尚未有相互区别开来的语法标志,词序重于词性,是上古汉语语法的重要手段。这时,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但已用“乃、惟、为”等来联系名词句的主语和谓语。殷商时代语气词尚少见,西周以后便逐渐出现了。句子的主动与被动最初基本上没有区别,疑问句里的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前面。自公元4世纪至12世纪,为中古汉语时期。本时期的语音,长入调变为去声,语音系统逐渐趋于简化。双音词愈益丰富,出现轻声、儿化、变调等现象。构词手段形成了由词根组成合成词与由词根加词缀组成派生词两种方式。词类渐渐有了自己的语法特征,实词虚化为名词词尾 “子”、“头”、“儿” 及名词性词头“阿”、“老”等均在这时期出现。还有用声调来区别词性的“读破法”也普遍使用。疑问句和否定句的代词宾语置于动词之后,与一般句子结构一样,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普遍应用;把字句与将字句也产生了,还出现了表示复数的代词与名词词尾“们”(或写作“门”)。自13世纪至19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汉语时期。本时期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消失,[-m]尾韵在北方话里消失,入声在北方话里消失,派入三声。各种句末语气词广泛出现,经典范文学作品的推广,愈益规范。“连……也”式结构的出现,复句结构的日益精密,结构助词“得”后的繁复补语……,都大大提高了近代汉语的表达力。经过自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过渡,20世纪进入现代汉语时期。本时期的汉语继承并发展了前期成果,又适当吸收了西方语法的有用成分,大量增加了复音词,各地方言进一步交融,汉语标准语得到空前普及,并日益完善,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发达、最丰富、最具表现力的语言之一。

汉语hanyu

中华人民共和国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除了中国大陆和台湾省以外,汉语还分布在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还有几百万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裔以汉语的不同方言作为母语。使用汉语的人是全世界最多的,大约有9.4亿。
汉语是中国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汉语的共同语和标准语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的语法规范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标准音是北京语音。汉语的共同语和标准语被称作“普通话”,在台湾省叫做“国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叫做“华语”。有人称汉语为“中国话”、“中文”,这是既不科学又极不确切的,因为中国除了汉语以外,还有近80种其他语言,“中国话”应该包括中国所有的语言。这个提法大有匡正的必要。
汉语目前有7种方言: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语。
汉语是世界上丰富、发达、历史悠久的语言之一。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奴隶制时代,汉语就有了相当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并通过文字记录流传下来。春秋战国时代,产生了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文言文。从汉末魏晋六朝到唐末的1000多年中,是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逐渐演变的时期。宋、元以来,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标准语的形成时期。鸦片战争,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汉语有了更大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明确规定了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和标准的规范标准,促进了汉语的进一步统一和发展。
从语言结构上讲,汉语和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一样,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在相同的音节结构中,不同的声调可以区别不同的词义以及语法功能。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同音词,它们的区别方法一是靠字形,二是靠语境。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因此它的词序和虚词在语法结构上显得十分重要。汉语的词以双音节词为主,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汉语的书写符号是汉字。汉字历史悠久,结构复杂,而且数量很多。它能够让使用各种方言的人都能进行书面交际,这是汉字的一大优点。给汉字注音的是《汉语拼音方案》。
现在,汉语的普通话既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也是汉民族的标准语。

汉语hanyu

汉族人民的语言。我国的通用语言。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通称。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使用人数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发达、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早在4500年到5000年前,汉语已有文字。日本、朝鲜、越南三国的语言同汉语关系很密切。在语言的谱系分类上,汉语属汉藏语系,是这个语系最主要的语言。汉语同我国境内的藏语、壮语、傣语、布依语、侗语、仫佬语、哈尼语、水语、毛难语、苗语、瑶语、彝语、傈僳语、纳西语、白语、景颇语等都是亲属语言。汉语分布地域广阔,主要方言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现代汉语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汉语的主要特征有:
❶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声调有辨义作用;
❷语素大部分是单音节的,词汇从以单音节词为主发展到以双音节词为主,很少形态变化;
❸词类跟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句子构造的原则跟词组构造的原则基本一致。

汉语Hanyu

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在语言的谱系分类上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是古代和现代汉民族语言的总称。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约占世界人口的1/4。记录汉语的文字叫汉字,因它呈方块形状,又称方块字。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意义的很虚的语素为数不多。因此,用一个字表示一个语素,也表示一个音节,同时表示一定的意义。汉语的音节可分为声、韵、调三个部分。汉语在不同的时期读音有一定的变化。先秦时期汉语的语音称为“古音”。隋、唐、宋时代语音称为“今音”。隋唐、宋的汉语语音,人们可以根据当时的一些韵书推究出来。宋元以后,汉语的读音变得与今天差不多了。汉语的词汇方面,趋向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转化。汉语的词汇构成方法主要是合成法,不是派生法。因此,大量利用词根复合的方法构成新词,使得汉语的词汇显得特别丰富。在语法方面,汉族的语序和虚词显得很重要。各级语言的构成不靠形态。如:“痛心”、“心痛”,前者表支配,后者表陈述关系。“空气新鲜”与“新鲜空气”,前者是陈述关系,后者是偏正关系。“他和哥哥”与“他的哥哥”前者是并列关系,后者是偏正关系。又如:“他到北京”、“他到了北京”两句中,“了”表示动作已经完成。汉语又有共同语和方言之分。现代汉语的同共语是普通话,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主要在语音上,语法和词汇在绝大部分方言区都已达到一致。我国现在有的少数民族也使用汉语,如回族、满族等。与汉语是亲属语言的有藏语、壮语、傣语、侗语、黎语、彝语、苗语、瑶语等。我国境外的泰语、缅甸语也与汉语是亲属语言,它们都同属汉藏语系。

汉语

汉语

汉语

汉族的语言。使用者9.35亿以上(1980年)。是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也是联合国6种官方语言和工作语言之一。属汉藏语系,分8种主要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和粤方言。使用的表意文字6000多年前就已产生。

汉语

汉族的语言。我国各民族之间的通用语言,也是国际通用语言之一。汉语在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根据地区可分为多个方言区,如北方话、湘语、闽语、客家话、粤语等。现代汉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语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汉语

汉语属汉藏语系中一个独立语族,即汉语族。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是中国的国语,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汉语的标准语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语的标准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称为“华语”。汉语的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开头的音是声母,其余的部分是韵母,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汉语的声调是具有辨义的功能。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形式。声母都是辅音。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语素与语素可以组合成词。汉语里双音节词最多。汉语没有形态变化,附加成分有限,也没有后缀。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汉语句子的修饰语一般放在被修饰成分之前。句子成分的顺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词汇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汉语划分为北方方言(也称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等7个方言区。汉语方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方言之间相似的程度和互异的程度不尽相同。北方各方言一致性大,差异性小;南方各方言差异性大,一致性小。闽、粤两大方言和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差别最大。方言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新疆的汉语是汉、回、满等民族的主要交际工具,也是新疆各民族之间的重要交际工具之一。新疆的汉族人虽然是来自五湖四海,来自各个方言区,但他们用普通话进行交际。新疆的汉语也属于北方方言的范围,其比较接近陕西—甘肃方言,它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比如:“儿化”词比普通话少。带后加成分“子”的词比普通话多;“很”字经常作补语,很少放在形容词前作状语;“给”字除作动词、介词之外,还可以作助词;经常用语气词“沙”、“哈”和特殊的语气词“一个”等。

汉语

汉族使用的语言。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属汉藏语系,与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有亲属关系。分北方、吴、湘、赣、客家、闽北、闽南、粤等八种方言。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上,词汇和语法上的则较小。语音特点有:(1)古全浊声母除个别方言(如吴方言)有比较完整的保留外,大多已演变为清声母。(2)有的方言存在舌尖音和舌后音的对立(如华北、西北地区的北方方言),但多数地区没有舌后音。(3)仅有单辅音,无复辅音。(4)古鼻音韵尾 []、[-n]、[],有的方言(如粤方言)全部保留,有的方言只保留(如北方方言)[-n]、[],有的方言(如闽南方言)有鼻化韵。(5)古塞音韵尾[]、[]、[-k],有的方言(如客家方言)全部保留,有的方言合并成一个或两个(如吴方言并为[-p],赣方言南昌话为[-t]、[-k]),有的方言(如北方方言)全部消失。(6)古四声的演变在现代方言里有多种多样的情况。声调数为三至十个不等(如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的发展变化同声母的清浊和送气不送气关系最为密切。语法特点有:(1)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语序较固定,虚词种类多,形态变化少。(2)基本语序为主语在前谓语居中宾语在后;定语在中心语前,状语在中心语前,补语在中心语后。(3)有丰富的量词(分名量词和动量词)。词汇特点有:(1)多以“阿、老、初、第”等为前加成分,以“子、头、儿、者、们”等为后加成分。附加成分多由过去的词或词根虚化而成。(2)重迭形式较多。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等皆有重迭形式,并表示某种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3)同义词丰富,能充分体现事物的细微差别。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丰富,形成密切的关系。记录汉语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汉语

世界主要语言之一,属汉藏语系。分布地区除中国大陆和台湾省以外,还有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约有12亿。汉语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现代汉语分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客家方言区、粤方言区、闽方言区7大方言区。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现代汉语普通话有4个声调,各方言有3~10个声调。文字为汉字。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