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汤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汤饼一种汤煮面食,即汤面条。《魏氏春秋》载,何宴以伏日食汤饼。晋束晳《饼赋》:“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新唐书·玄宗王皇后传》载有“生日汤饼”。《唐六典》卷15有“冬月则加造汤饼”的记载。唐刘禹锡《翠微寺有感》:“汤饼赐都尉,寒冰颁上才”。一说即馎饦。宋欧阳修《归田录》: “汤饼,唐人谓之不托,今俗谓之馎饦矣”。陆游《岁首书事》自注亦持此说。 汤饼汤煮面食。古人最初只把面团擀成饼状,下入锅内,故名“汤饼”。唐时,称“不托”,俗称“馎饦”(参见“馎饦”条)。三国时,有魏文帝曹丕命何晏吃“汤饼”的记载(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因食汤饼时能发汗,故古人认为“玄冬猛寒,清晨之会”之际,“充虚解战,汤饼为最”(束皙《饼赋》)。宋以前的“汤饼”,严格地讲不是面条,而是类似后世的片面、汤面。后随水煮无馅食品品种的增多,“汤饼”又泛指各种水煮无馅面食,如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载,“水瀹而食者,皆谓之汤饼,今蝴蝶面、水滑面、托掌面、切面、挂面、馎饦、馄饨、合络、拔鱼、冷淘、温淘、秃秃麻失之类是也。” 汤饼亦称“煮饼”、“汤面”。农历六月伏日,有食汤饼之俗。始于魏晋时期。《语林》 有魏文帝赐大臣何晏热汤饼之事。宗懔《荆楚岁时记》: “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 齐高帝好食 “水引面”。伏日食饼之俗,相沿以至明清。《明宫史》:“初伏、中伏、末伏日,也吃过水面。” 过水面即汤饼。清宫中汤面品种繁多,有 “鸡丝汤面”、“什锦汤面”等。其中 “鸡丝汤面” 系用熟鸡肉450克,切成3毫米粗、3厘米长的丝; 备鸡汤5碗,葱花25克; 将面条煮熟后,捞入5个大碗内,然后把鸡丝和葱花撒在面条上,再浇上浇开的鸡汤,用精盐调好口味,即可食用。“什锦汤面” 的原料有鸡丝、海虾、口蘑、竹笋、海米等。系在鸡汤锅里放入香油、酱油和精盐后,即将鸡丝等放锅内煮约5分钟,再把这些物料煮成的什锦汤浇在煮好的面条上。平日也有食汤饼者,如唐代称之为不托,俗称馎饦,以及生日有吃汤饼之俗。 汤饼汉代主食之一,即汤煮的面食。其作法不详,后人有多种解释,有人以为后代的面条即起源于汤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