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沧浪亭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沧浪亭

位于苏州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始建于1041-1048年(北宋庆历年间),12世纪初(南宋初年)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衬映。狮子林
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始建于1342年(元至正二年)。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亩,林内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错落有致,主要建筑有燕誉堂、见山楼、飞瀑亭、问梅阁等。狮子林主题明确,景深丰富,个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独具,一草一木别有风韵。留园
留园坐落在苏州阊门外留园路,历史上称阊门外下塘花步里。始建于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罢官归里,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苏州,在阊门外1公里多的一处住宅房扩建营造了一座园林,后人称之为“东园”。
徐泰时有东、西二园,西园后来被他的儿子徐溶舍宅为寺(即现在的西园戒幢律寺),园中杂植花竹,水池清澈涟漪,筑堂三楹,取名后乐堂,环以走廊,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堂侧有七山一座,山上多古老树木,又广搜奇石从湖州岳父家运来宋代花石纲遗物瑞云等五峰,放在园内,瑞云峰高5米多,耸立在土山之上。并请叠石高手周时臣在堂后叠石屏作普陀,天台诸峰,没有人工斧凿痕迹,就像一幅天然的山内流河横披画。
自开放以来,留园在管理部门的不断修缮和保护下,其艺术风貌始终如故,魅力无穷。1997年12月,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查推荐,留园和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后审定,被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留园现有面积30余亩,集住宅、祠堂、家庵、院于一体,是苏州大型古典园林之一,代表了清代风格。留园的建筑综合运用了江南造雷锋艺术,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变化,组合景观,高下布置恰到好处,营造了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有致、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全园用建筑来划分空间,可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水见长,池水明洁清幽,峰峦环抱,古木参天;东部以建筑为主,厅堂华丽,庭院精美,奇峰秀石引人入胜;西、北部环境僻静,山溪曲流,树木葱茏,颇有山林野趣。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79号 邮编:215002
电话:86-512-65337903

沧浪亭

在江苏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是江苏现存历史最久的古园林之一。原为唐末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五代末年为吴越中吴郡节度使孙承祐别墅。宋庆历甲申年(1044年),诗人苏舜钦(子美)于废地临水建沧浪亭。后几易其主,转至章氏。南宋时归韩世忠,又称韩园,于东西山间架“飞虹”,联为整体。元时为大云庵所有。明代复建沧浪亭,并由归有光作记。清康熙年间大修,太平天国后改修呈现状。此园风格古朴优美,园内为山,园外为水,沿水用湖石叠成毫无堆砌痕迹的驳岸。建筑上一反高墙深园的常规,园内外以廊墙分隔,廊间壁上均开花窗,两面可行可望,园内园外似隔非隔,山崖水际,欲断又连。全园面积约十六亩,渡桥入园,进门山丘隆起,建筑均环山布置,山上小径曲折盘回,林木蓊郁,道旁箬竹丛生。亭在山之西侧方形石柱,隐蔽于山林之中。山南有明道堂、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等建筑。园内另有藕香水榭、闻妙香室、瑶华境界等处,自成院落。沧浪亭借景因地制宜,沿湖亭廊,以外湖为借景,湖边倒影,又成内外互借。俗传沧浪亭有三胜:一假山,二花墙,三碑石。在园门厅屋东南两面壁间,嵌有沧浪僧画的沧浪亭图,和苏子美《沧浪亭记》及宋荦、梁章钜等的《续修沧浪亭记》。五百名贤祠中间壁上嵌有明画家文徵明画像石刻。见苏舜钦《沧浪亭记》、宋荦 《续修沧浪亭记》

沧浪亭

沧浪亭

位于人民路三元坊。苏州现存最早的名园。原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石林诗话》),或说是吴越国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别墅(苏舜钦《沧浪亭记》)。北宋庆历五年(1045)诗人苏舜钦(子美)以四万钱买下此园,“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临水“构亭北碕”,“尤与风月为相宜”。因感于《孟子·离娄》所记《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意,取名“沧浪亭”。苏氏之后,为章惇所有,益广其地,又筑西山与东山对峙。南宋曾为抗金名将韩世忠别墅,人称“韩园”,时规模宏大,“缭墙周数里”,园亭之胜甲于东南。元代改为佛寺大云庵,明代僧文瑛复建,归有光为之作《沧浪亭记》。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苏抚宋犖重修,移亭于土山上,建轩廊,并于园北筑石桥为入口处。道光七年(1827),苏抚梁章钜重修,增建五百名贤祠。咸丰间园毁坏,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全园占地16亩,以假山为中心,建筑皆环山而筑,以水为外景。自面水轩至观鱼处,复廊开花窗数十个,俗传一百零八式,构制精巧,为苏州园林花窗典型之作。以花窗巧施借景法,将园内外山水景物联成一气,未入园林先成景,是为该园“敞露外向”而引人寻幽探藏之独异气象。沧浪亭上有俞樾题联“明月清风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山径曲回,杂花修竹,蓊郁丛生。山南有园内最大建筑明道堂,西南为五百名贤祠,共存594幅春秋以来与苏州有关的历史人物平面石像。园最南是看山楼。另有翠玲珑馆、藕香水榭、闻妙香室、瑶华境界诸景。沧浪亭以清幽古朴见长,对苏州园林建筑有很大影响。苏舜钦留有《初晴游沧浪亭》、《水调歌头·沧浪亭》、《沧浪亭记》等诗文名篇。宋欧阳修《沧浪亭》唱和诗有云:“荒湾野水气象古,高林翠阜扣四环”,“风高月白最宜夜,一片莹静铺琼田”,“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之后,沧浪之名渐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

沧浪亭

江苏苏州名园之一。原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诗人苏舜钦在园内建沧浪亭,由此得名。全园布局以假山为中心,建筑物环绕四周,高低错落,树木苍翠,颇具山林野趣。并利用借景法将园外的水与园内的山联成一气,扩大园景,自成格局。

沧浪亭

我国著名园林之一。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原为五代广陵王钱元璙私园,宋庆历四年 (1044) 诗人苏子美购之,临水筑亭,取名因感于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的语句,故命亭为沧浪亭。后此园几易其主,南宋时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居,又名韩园。元明之际改为佛寺,清道光七年 (1827) 重修,同治十二年(1873) 再修,遂成今貌。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占地1.08公顷,在江南诸园中别具风格。园外无高墙封锁,葑溪潆潆园外,园内以山为主,山水之间筑一复廊,园外水景自花墙漏窗透入,园内园外似隔非隔,山崖水际,欲断还连,使游人未人园内即有画中游之感,沧浪亭在山丘东部,造型风格古朴,上悬清俞越手书 “沧浪亭” 三字匾额,楹联有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之句。亭南是明道堂,是韩世忠所建,屋宇宏敞,为园中最大建筑。园内结构以假山为中心,山上古木森郁,藤萝蔓挂。建筑环绕假山,高低起伏。由于园内缺水,于园外河岸堆叠假山,沿河建亭造榭,采用建筑群代替园墙大胆突破传统的手法。面水设有复廊,廊壁多花窗,人行其间,可同时欣赏园内山和园外水,借景手法匠心独运。

沧浪亭

我国著名园林之一。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原为五代广陵王钱元璙的私园,宋庆历四年 (1044)诗人苏子美购之,临水筑亭,取名因感于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的语句,故命亭为沧浪亭。后此园几易其主,南宋时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居,又名韩园。元明之际改为佛寺,清道光七年 (1827)重修,同治十二年 (1873)再修,遂成今貌。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占地1.08公顷,在江南诸园中别具风格。园外无高墙封锁,葑溪潆潆园外,. 园内以山为主,山水之间筑一复廊,园外水景自花墙漏窗透入,园内园外似隔非隔,山崖水际,欲断还连,使游人未入园内即有画中游之感,沧浪亭在山丘东部,造型风格古朴,上悬清俞越手书 “沧浪亭”三字匾额,楹联有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之句。亭南是明道堂,是韩世忠所建,屋宇宏敞,为园中最大建筑。园内结构以假山为中心,山上古木森郁,藤萝蔓挂。建筑环绕假山,高低起伏。由于园内缺水,于园外河岸堆叠假山,沿河建亭造榭,采用建筑群代替园墙大胆突破传统的手法。面水设有复廊,廊壁多花窗,人行其间,可同时欣赏园内山和园外水,借景手法匠心独运。

沧浪亭

中国园林。位于江苏苏州市古城东南隅文庙东,为苏州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园林,1998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苏州古典园林扩展项目)。五代时于此建造池馆。北宋庆历五年(1045)始傍水筑亭,取《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故取此名。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重修,为今日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外临清池,一泓清水绕园而过,沿水装点曲栏回廊,布置假山古树。其内部以一座土石假山为主体,山顶四方小亭即沧浪亭。明道堂是园中主要的建筑,面阔3间,还有见山楼、五百名贤祠等建筑。五百名贤祠内壁上嵌有594方历代人物雕石刻像,堪称姑苏一绝。

沧浪亭

在江苏省苏州市人民路。原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诗人苏舜钦购下此园后,临水筑亭,有感于渔父《沧浪之水》歌,遂名“沧浪亭”。南宋时扩建,元代改为寺庵,明代复建沧浪亭。因散文家归有光为之作《沧浪亭记》而闻名。全园面积约16亩。以假山为中心,建筑物环山而布。利用园艺上的“借景法”,将园外葑溪清流以图内景色联成一气,使园景更为扩大。在园林设计上独具一格。主要景点有明道堂、五百名贤祠、看山楼、藕香水榭、闻妙香室等。为江南历史悠久的园林之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