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法门寺塔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法门寺塔

又称护国真身塔。在今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内。传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建佛舍利塔八万四千座,19座在中国,法门寺塔即其一。始建于东汉熹平年间,为四级木塔。多次倾圯,又多次重建。因塔下有佛指骨,北魏和隋均有迎佛骨之举。唐代更盛,太宗、高宗、武则天、肃宗、德宗、宪宗和懿宗,都举行了盛大的迎请佛骨活动。元和十四年(819),韩愈谏阻宪宗迎请佛骨,远贬潮州。明隆庆年间,木塔毁于地震。万历七年(1579)至三十七年重修,改为楼阁式八角砖塔。共13层,高47米。一层四面题“真身宝塔”、“美阳重镇”、“舍利飞霞”、“浮图耀日”。二层以上,每面有一拱形龛,内置佛、菩萨像及经文。顶部如伞,上有铁铸塔刹。1981年8月,塔西半边坍塌。1987年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塔基下地宫所藏佛指舍利及其八重宝函,还有大批唐代文物。这是震惊中外的一次重大考古新发现。塔已于1988年重修。

法门寺塔

中国佛教建筑。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法门寺内。传建于东汉,并谓系阿育王所建84000塔之一,故又称“阿育王塔”; 以塔中自古藏有佛指舍利,亦被称为“真身宝塔”,俗称佛舍利塔。今人考证该塔应初建于北魏。历史上屡毁屡建,现存塔为明万历七年 (1519) 重建。为13层6角雕檐刻拱砖塔,高45米,其第一层南、北、东、西分别有“真身宝塔”、“美阳重镇”、“舍利飞霞”、“浮图耀日”题额,二至八层,檐下均刻出额枋、斗拱,以叠涩出檐,八层以上各层仅作叠涩出檐。每层六面均开窗,塔顶有葫芦形塔刹。1981年秋大雨,塔身倒塌大半,发现大批佛经、佛像; 1987年4月,塔下地宫内出土佛指舍利4枚(真身一枚,影骨3枚),以及大量唐代纺织品、金银器、瓷器等,轰动于世。该塔现已修复。

法门寺塔

明代寺塔。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千米的法门寺内,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密檐式砖塔,高45米,通高13层,雕檐刻拱,庄严复杂。第一层南、北、东、西分别题额真身宝塔、美阳重镇、舍利飞霞、浮图耀日等精美图案。塔秀丽庄严。陕西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对此塔地宫进行发掘、修缮,发现有轰动世界的、盛放释迦佛舍利指骨的金棺银椁、金银器、瓷器、琉璃器等,制作工艺异常精美。对研究中国佛塔的建筑及工艺品的制作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此塔1981年因霪雨倒塌。参见“法门寺”。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6: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