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泛斯拉夫主义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泛斯拉夫主义

沙俄鼓吹以俄罗斯为中心的奴役各斯拉夫民族的理论。19世纪产生于奥地利,原为斯拉夫人反对异族奴役的思潮和运动,后为沙俄利用,成为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变种。


泛斯拉夫主义

沙俄鼓吹的种族主义理论。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以包哥廷(1800—1875)为代表,主张以俄罗斯为中心合并斯拉夫各族。自尼古拉一世(1796—1855)起,历代沙皇均宣扬这种理论,幻想建立由俄国控制的斯拉夫帝国。

泛斯拉夫主义

18世纪至20世纪初沙俄鼓吹的一种极端反动的种族主义理论,宣扬“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文明优于西方文明,斯拉夫人优于其他民族”,主张把斯拉夫各族人民在俄国沙皇领导下联合起来,建立由俄国统治的斯拉夫国家。最早的泛斯拉夫主义出现于奥地利统治下的布拉格等地,具有反对异族压迫的倾向。其领导人倡导研究斯拉夫的历史和语言文字,赞美斯拉夫的田园生活,用加强斯拉夫民族之间联系的方法,团结斯拉夫人,进而摆脱奥地利和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俄国的泛斯拉夫主义者利用了这种政治思潮,宣扬沙俄是各斯拉夫民族的“保护者”,斯拉夫只有依靠沙皇才能保障自己的前途,鼓吹建立以沙皇为君主的大斯拉夫帝国,其版图从易北河到中国,从亚得里亚海到北冰洋。从亚历山大一世到俄国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仍有历代沙皇都把泛斯拉夫主义作为向外侵略扩张、拯救俄国沙皇制度的反动思想武器。泛斯拉夫主义打着抵制泛日耳曼主义的旗帜,实际上两者都是反动的种族主义理论。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成立官方支持的斯拉夫委员会。1867年5月在莫斯科召开斯拉夫人代表大会。1877年俄土战争爆发后,泛斯拉夫主义运动内部分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泛斯拉夫主义彻底崩溃。恩格斯曾经指出:“泛斯拉夫主义是在并不存在的斯拉夫民族这一假面具之下争夺世界霸权的骗人计划,它是我们和俄国人的最凶恶敌人。”

泛斯拉夫主义

沙俄统洽阶级宣扬俄罗斯人至上的一种反动思潮。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变种。产生于十九世纪的奥匈帝国。原为斯拉夫人反对异族奴役的思潮, 以后被沙俄所利用。宣扬沙俄是斯拉夫人中最强大的国家, 是当时欧洲被压迫的斯拉夫各民族的“解放者”和“保护者”。并以此为依据,四出侵略,企图建立一个由沙俄统治的从厄尔士山脉和喀尔巴阡山脉到黑海、爱琴海和亚得利亚海的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斯拉夫联盟大帝国。1867年5月在莫斯科召开的斯拉夫人大会上, 提出俄语应为斯拉夫人的共同语言, 应以俄国为核心实现斯拉夫人的崇高理想等侵略主张。恩格斯指出,“泛斯拉夫主义是在并不存在的斯拉夫民族这一假面具之下争夺世界霸权的骗人计划, 它是我们和俄国人的最凶恶的敌人。”(《马克思思格斯全集》 第35卷第263页)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