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波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波普1902—Bopu,K·R·Popper英籍科学哲学家。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1902年7月28日出生于维也纳。1928年获博士学位。1945年任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入英国籍。他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科学院院士。1965年受封为爵士。1970年退休。 波普1902—KarlR.Popper出生于奥地利的英国哲学家,现代科学哲学逻辑主义学派的代表,主张科学假说是通过证伪而受检验的,旧理论不断被证伪而为新理论代替,用证伪原则确立其科学方法。波普的伦理思想主要见于《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他把以往的道德理论分为“一元论”道德观和“二元论”道德观两类。前者指那种将自然规律和道德规范相等同的道德学说。波普认为,这种“一元论”道德观将道德规范永恒化,拒绝人们对它进行批判,因而是一种“封闭社会”的道德观。后者指那种把道德规范和自然规律相分离的道德学说。波普本人主张“二元论”的道德观。他认为道德规范和自然规律是分离的。道德规范不能合乎逻辑地从事实(自然的事实和社会历史的事实)推出,不能从描述事实的陈述命题推出描述规范的规范命题(价值命题),也就是说,不能从“是”推出“应该”。他认为,经验事实本身是无所谓道德不道德的,自然和历史都没有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道德的评判和目的的抉择只能由我们自己来做。道德规范、价值标准是人造的。这种二元论的道德观否定道德规范和自然规律的同一,把道德规范归结为人为的东西,这就为人们批判各种道德规范提供了可能,因而它是“开放社会”的道德观。波普声称他的“二元论”道德观是批判主义的;道德规范虽然不能从事实推出,但却与事实相关。运用试错法,人们通过理性的批判不断清除错误,可以使道德规范不断向合理的方向前进。总之,波普的事实和规范的批判的二元论,虽有某种合理因素,但在总体上则是违背科学的错误的道德观。 波普1902—奥地利哲学家,科学哲学的重要代表,批判理性主义者。毕业于维也纳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高级讲师、伦敦经济学院教授,现在是英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反对逻辑实证论的经验主义和归纳主义,认为现代自然科学表明科学方法的本质不是证明和证实,而是发现和证伪; 这不须等待新的经验的积累,而是借理性不断作出假说、又不断通过否定式假言直言三段论的演绎来证伪,只有可证伪的陈述才是科学的陈述,通过猜想—反驳,科学发现可日益逼近逼真度高的理论。后期建立了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和知识世界的“三个世界”理论。主要著作有《研究的逻辑》(即《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客观知识》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