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碑刻。又名《西夏碑》、《感应塔碑》、《天祐安民碑》。约高2.5、宽1、厚0.3米。西夏天祐安民五年(1094)立。初,天祐安民三年冬凉州地震,护国寺塔倾斜,夏主诏命修复,未行而塔复原。夏主谓塔有“感应”,整修装饰后立碑记之。面西夏文28行,行64字;背汉文释文。记叙除“感应”奇迹及重修事状外,还有西夏统治凉州之史颂:“大夏开国,奄有西土,凉为翰郡,亦已百载”,并赞武威城当时盛况:“当四冲地,车辙马迹,辐凑交会,日有千数”。原封存于碑亭,清嘉庆九年(1804 )张澍启亭重现。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现藏武威市文庙。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西夏碑。在武威文庙内。立于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碑身高2.5米、宽0.9米、厚0.3米。碑首呈半圆形,四周刻忍冬花纹。两面刻文。一面刻西夏文,以西夏文篆字题名,意为“敕感应塔之碑文”。正文为西夏文楷字,计28行,每行56字。另一面刻汉文,碑头有汉文小篆题名“凉州重修护国感应塔碑铭”。正文为汉文楷字,计26行,每行70字。四周有线刻卷草纹。碑头题名上端有云头宝盖,两侧各有一线刻伎乐菩萨。汉文、西夏文所记内容基本相同,记天祐民安三年佛塔因地震倾斜,西夏皇太后和皇帝下诏重修之事。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最大的西夏文碑,具有重要文物价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