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洋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49 洋行外国商人在中国设立的商业行号,中国人称它为洋行。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特许华商在广州设立的洋货十三行,曾简称洋行。鸦片战争后取消,此义遂失。外国人在中国最早的洋行,是英商东印度公司于1715年在广州设立的商馆。1719年法商、1905年美商分别在广州设立公司和机构,至19世纪30年代,广州已有洋行150多家。他们从鸦片走私中,积累了大量资本。20世纪后,随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洋行也发展成为大资本集团,广设子公司,经营多种业务。至1936年,全国有贸易洋行1603家(不包括日本),英国居首位,次为美、德、法。日本当时已侵占东北,但在上海亦有677家洋行。各列强的洋行,垄断着我国近代的对外贸易。他们凭借着不平等条约,享受着各种特权,并通过买办代理制度,建立从都市到内地乡村的商业剥削网,不同程度地控制着各级市场和市价。 洋行yanghang外国商人在中国设立的商行商号,中国人称之为洋行,以区别于中国商人自设的行号。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特许华商在广州设立的洋货行(通称十三行)曾简称洋行。17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1719年法国密西西比公司、1805年美国普金斯公司在广州设立的商馆,是最早的英、法、美洋行。19世纪30年代,广州最多时有洋行150家左右,其中以英商怡和、颠地、美商旗昌为最大。鸦片战争以后,对外贸易中心移向上海,广州大洋行也移到上海,随着贸易方式的变化,洋行增多。到1900年,全国有各类洋行约1000家,进入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外国大托拉斯纷纷在中国设立机构,经营贸易、金融、运输、工业、房地产等多种业务。1936年,除日本外,有贸易洋行1 603家,英国最多,其次为美、德、法。日本当时已占领东北,但在上海亦有洋行677家。洋行一直垄断着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它凭借不平等条约,具有各种特权,并通过买办、代理等制度,建立从通商都市到内地乡村的商业剥削网,不同程度地控制着各级市场和价格。这种状况,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根本改变,外国在华洋行也陆续结束。 洋行澳门经营进出口业务的商号分类之一,与办馆、贸易行同属澳门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商号。澳门洋行多属华资经营,亦有外商经营的外资公司。早期的外资洋行则以葡萄牙人开设居多,主要从事澳门与葡萄牙及前葡属殖民地之间的贸易活动。历史上澳门最早的洋行之一,是葡萄牙人经营的万奴洋行,早在17世纪初即以出口澳门制造的精良铜炮而闻名。澳门洋行经营的业务,在进口方面,主要是从香港、中国内地及其他国家(或地区)输入生产和生活资料;在出口方面,主要是向海外市场推销澳门本地生产的商品。洋行输出商品的种类随着澳门制造业的产品结构调整而相应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前以爆竹、火柴、神香、烟草、酿酒等手工业产品为主。50年代起开始输出纺织品及杂项产品到葡属东西非,其中纺织品以成衣、印花头巾及印染布匹为主,杂项产品主要是皮夹、皮带等。当时澳门厂家都是中小规模,许多还是小作坊式的“山寨厂”,资金短缺,客路不广,大都要靠洋行在接得海外订单后转发给它们加工,因此澳门产品约有80%~90%是通过洋行出口的。60年代开始,随着澳门工业迅速发展,出口产品结构由以手工业制品为主转变为以制衣业、毛针织业制品及其他新兴工业制品如玩具、电子产品等为主的结构,主要外销市场也转向欧美市场。随着出口业务需求量的飙升,洋行数目虽然增加较多,仍是应接不暇。以澳门出口商会的会员公司数目为例,1965年商会成立时有54家会员,至1981年约增加到150家之多。但澳门制品出口仅有大约30%是这些出口商经营的,其余70%则由工厂自己或其他商号经营。由于洋行实际上是海外销售商与澳门厂商之间互相联系的桥梁,其经营环境深受世界消费市场的波动和澳门制造业的变化所影响。70年代以来,不少厂商自行设立进出口部,经营进出口贸易,直接与海外客商联系,而海外买家也乐于撇开洋行中介而直接与厂商交易(所谓“落订单”),洋行地位已呈下降趋势。但是,由于洋行在国际市场上已建立广泛的联系,在市场开拓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洋行在澳门的对外贸易中仍有一定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