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流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流星liuxing

晴朗的夜晚可以看到一道亮光在天空闪过,随即消失,这就是流星。因为在地球之外的星际空间中有无数尘埃、冰块或其他固体块,它们统称“流星体”,当它们绕太阳运行时,遇到地球并以高速度闯入地球大气,与大气摩擦而发光,这时便称之为“流星”。发光的轨迹便是流星体的运动路径,未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面,就叫做“陨星”。流星体之所以会撞入地球大气,是因为这些大小不一的天体在绕太阳运动中经过地球附近,受地球吸引力作用而接近地球,或者从后面赶上地球,或者与地球迎面相撞。进入大气层后与大气分子和原子碰撞而受热燃烧、气化、电离并发出光芒,有些大的流星体不仅发出强光还会伴随热和声音。流星的出现一般无规律,但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后半夜的流星比前半夜多。北半球下半年出现流星比上半年多,这是因为观察者所在位置朝向地球运动方向,地球和流星相撞而使流星出现机会增多。有时地球和流星体群相遇,会出现大量的流星,好似下雨并从天空某一点发散,这时称作“流星雨”。流星雨的名称便以那一点位置命名,如猎户座流星雨等。流星群也是绕太阳运动,于是它们和地球的碰撞也有周期性,有时也称为“周期流星”。有些周期流星是彗星碎裂后形成。所以研究流星除了对研究地球大气物理过程有意义外,对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也很有意义。


流星liuxing

行星际空间绕着太阳运行的尘粒和固体小质点。当它们闯入地球大气,与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剧烈碰撞、摩擦、燃烧,并在空中留下明亮的发光痕迹。这种短时间的发亮而在空中消失的流星体,称为流星。
一般流星出现在离地面80~120千米高度,多数流星在大约120千米高度上开始发光,到80千米高度上消失。它们相对地心的运动速度为11~72千米/秒。流星体一般十分微小,与砂粒石子差不多。流星的数目与其大小有关,质量越小,数目越大。观测的统计结果还表明,流星的数目还有周日与周年变化。一天内不同时刻观测到的流星数目不同,为周日变化。一年内不同季节观测到的流星数目不同为周年变化。在周日变化中,下半夜比上半夜的流星多,以黎明前为最多,而傍晚时最少。在周年变化中,下半年出现的流星数目比上半年多,秋季的流星多于春季。流星数目的变化证明流星是来自地球之外的行星际空间。据估计,每天进入大气的流星总质量约为20万吨,其中绝大部分穿过地球大气后被气化掉了。但对于质量大于几百克的大流星体,在高空不会完全气化,进入低空大气成为非常明亮的火流星。
流星的出现,通常是单个、零星的,出现的时间和方位完全是随机的,这样的流星叫偶发流星。一般在一夜内人眼大约可见十颗左右。还有一类流星的出现有十分明显的规律性,称周期流星。它们每年在大致相同的日期,众多流星从天空中的某一点(称辐射点)向四面八方辐射出来,此现象也叫流星雨。流星雨有大有小,少则几十颗,多则成千上万颗,流星雨是因为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遇到了某流星群的结果,而流星群则是一群轨道大致相同的流星体。太阳系里的流星体,可能有多种来源。一部分是当初形成行星、卫星后的残余物质,另一部分则是在太阳系演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彗星的瓦解、小行星的相互碰撞、行星和大卫星上的爆发等。一般认为偶发流星,尤其是那些巨大的火流星,可能是小行星的碎片,而周期流星则可能是彗星的瓦解物。

流星liuxing

是我们在天空中看到的一闪即逝的发光体。严格说来,流星并不是通常意义下的星星。宇宙中有一些体积比较小的物体(如彗星的尾巴和小行星的碎片)在空间运动,当它们与地球相遇时,由于受到地球的引力,就会以极高的速度向地球落下来。当高速下落的物体进入地球的大气层时,会与空气摩擦发热而燃烧,产生很亮的火球,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流星。大多数流星体的体积都比较小,在落到地面上以前就已经燃烧完了。也有少数流星体比较大,没有燃烧完就落到了地面上,这时就称为陨星或陨石。

流星Liuxing

太阳系内绕太阳运行的小天体。晴朗的夜晚有时会看到一道亮光在天空划过,随即消失,这就是‘流星’。包括冰团、固体碎块、尘埃等,因受地球的引力以高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圈,同大气摩擦燃烧产生光迹,发光的轨迹就是流星体的运动路径,未燃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面就是陨星。流星体最大的可达几千吨,最小的比尘埃还轻。它们都以椭圆形轨道绕太阳旋转,当它们的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或经过地球附近受到地球引力而接近地球,或者从后面赶上地球或者与地球迎面相撞而进入地球大气圈时与大气分子、原子碰撞受热燃烧、气化,激发电离并发出耀眼的光芒。一般流星在距离地面以上130—120公里之间的高空开始发光,到80公里高度上就消失。有些大的流星体进入大气后不仅发出强光还会伴有热和轰鸣般声音。具有金星那样亮度的流星又叫火流星,个别流星甚至像月亮那样明亮。也有些流星微体进入大气后不会发光,像灰尘一样飘浮在大气中,最后落到地面。流星大部分以单个形式出现而无规律,一般北半球下半年出现的流星比上半年多,下半夜出现的流星比上半夜多。有时大量流星体闯入地球,流星像雨点似从天空某一点往下降落。这种现象称流星雨。流星体群也是绕太阳运动,它们与地球相撞也具有周期性,有时也称为‘周期流星’。有些周期流星是彗星碎裂后形成的。

流星

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周体块闯入地球大气圈,和大气摩擦燃烧产生的光迹,通常在距地面120—80公里的高度出现,秋季比春季多,后半夜比前半夜多。

流星

苏联/俄罗斯的极轨道气象卫星系列(Meteor)。第1代流星—1卫星从1969~1977年共发射25颗,前9颗轨道高度为650 km,其余为900 km;第2代流星—2卫星从1975~1990年共发射21颗,轨道高度900 km;第3代流星—3卫星从1985~1998年8月已发射6颗,轨道高度1230 km。


流星

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后的发光现象。流星出现高度80~105 km,速度为32~56 km/s。绕太阳运行的固态流星体,90%以上是直径不到1 mm的尘埃粒子,但大流星直径可达几米,为重几十吨的巨石。流星质量10-16~108 g,甚至更大;密度0.3~4 g/cm3。每年降落到地球的流星达20万t左右,其中亮度高于10等星的共2000t。一般用目测或照相可记录到10-2~106g之间的流星体。中国观测并记录的流星雨,最早可上溯到公元前687年(鲁庄公七年)的一次天琴座流星雨(见《春秋》)。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