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浩然之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浩然之气Haoranzhiqi孟子提出的有关道德修养的概念。语出自 《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说: “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 则馁矣”。孟子赋予 “浩然之气”以最宏大、最刚毅的品格。强调要用正直来加以培养,不能掺进一丝一毫邪思杂念。是配合义和道所产生的, 具有道德内容, 是 “明道”、“集义”的结果。所谓 “明道”, 就是要保持对原则的信念;而 “集义”,即经常积累那些应该去做的事情。孟子指出, “浩然之气”的形成,是靠人的主观努力,非一蹴而就,须持之以恒。否则,只要做了一点儿亏心的事情,这种气便会疲软下来。孟子的“浩然之气”是一种道德素养,修养功夫,具有合理因素。从伦理学角度看,浩然之气,就是处在高尚的道德境界中的人们所具有的那种自豪、无所愧作、无所畏惧的精神品德和情操。孟子的“浩然之气”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不少的民族英雄和志士仁人,靠自己的浩然之气英勇抗敌,刚直不阿、宁死不屈,为民除害。“浩然之气”已成为中华民族道德修养的优良传统。 浩然之气孟子用语。指一种主观精神状态。《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以之为内心逐步积累道义而生成的。后世视之为高风亮节和天地正气。 浩然之气孟子用语。《孟子·公孙丑上》释“浩然之气”云:“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是一种处于最高道德境界时所产生的高迈伟大的精神状态,它经过道德修养过程而达到。成为孟子“大丈夫”、“豪杰”所具有的精神境界。孟子养“浩然之气”的思想在历史上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曾对中国古代许多英雄人物的成长起过巨大的激励作用。 浩然之气孟子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它来自于对义行的长期修养与磨炼,非一时之冲动所能取得。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又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由于身具浩然之气,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关于“浩然之气”的思想学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气节的培养,更为志士仁人所依循。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