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浮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浮山位于县城东北约30公里。古称“鳌宫”,又名浮渡山。三面环水,远望似船浮水面,故名。系火成岩构成,高169米,奇峰怪石,峭壁幽洞,玲珑幻异。现存的火山寨、火山洞、火山石、火山渣,为国内所罕见,是我国东部一座露天火山博物馆。景区面积15平方公里,有34峰、36岩、72洞、28怪石、483块摩崖石刻和数处古文化遗址、古墓,构成“巉岩邃洞枕溪流,水涌云封势若浮”的奇妙境界。著名景点有石龙峰、飞来石、九曲洞、飞雨岩。自南朝建浮山寺后,历代陆续在此修建寺院。据《浮山志》载,古有8寺、10亭、20塔。浮山会胜岩系宋远录禅师与欧阳修对弈处,岩壁有“因棋说法”石刻。历代文人白居易、孟郊、苏东坡、王安石、范仲淹、黄庭坚、左光斗、黄道周、袁宏道、方苞、刘大櫆等都曾来此游览,并留题刻。现代画家张玉良绘有《浮山古刹》、《白荡湖滨》等名作。 浮山位于临、贺两江汇合处。传山脚下一岩洞住一双美丽宝鸭,把山驮浮,不管多大洪水终不能淹。后一宝鸭为“番鬼佬”劫走,另一则被弄瞎双眼,自此浮山不“浮”。山高约30米,四面环水,层石嵯峨,因其形如玉印,又名玉印山。山上古树与陈王祠、环碧亭、沧浪亭相映,俨然成画。沧浪亭建于1918年,其余为宋代建筑。陈王祠前悬崖有“钓台”遗迹,传为浮山隐士陈王垂钓之地。山上历代文人名士题刻颇多,以李济深题诗并手书“浮山”最著。每年农历四五月有浮山歌节,各族男女竞展歌喉,蔚为壮观。 浮山又名玉印山,位于广西贺县城东15公里,贺江和大宁河交汇处,高约30米,是挺立江中的石岛。岛四周怪石峥嵘,岛上古树参天,浓荫蔽日。山顶建有陈王祠,供奉唐代为民行善的陈秀才。祠前朱亭画阁,雅洁幽致。青澈的贺江和浊浪滚滚的大宁河在山脚交汇。传说浮山脚下有个大岩洞,住宝鸭一对,宝鸭把山驮浮起来,故石岛不管遇上多大的洪水,也浮而不沉,而名浮山。 浮山古称鳌宫,又名浮渡山。位于长江北岸枞阳县西北,距县城约30公里,滨临白荡湖。因早年三面环水,远望似船浮水面而得名,有“江上绿叶”之誉。山高169米,属火成岩。据地质考查,在中生代时曾是活火山,有两度爆发,一次岩浆侵入,由此形成许多奇特的岩洞和火山痕迹,如火山口、火山塞、火山渣和天池等,构成特有的火山地貌景观,被誉为我国东部的一座露天火山博物馆。景区面积20平方公里,有34峰、36岩、72洞、28怪石,山间林木苍翠,飞瀑流泉,还有众多文物古迹,是历史上著名的游览胜地。 浮山见“太浮山” 浮山在安徽省枞阳县城东北30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海拔169米。三面临水,远望“山浮水面水浮山”,故名。又因形似渡船泊岸,亦称浮渡山。峰奇洞异,岩陡壁削,竹木青翠,溪潺鸟鸣,有71峰、36岩、28怪石、72洞。并有摩崖石刻、亭阁、道观、寺院和古墓等人文景观。历代文人墨客游此留下许多诗句,现存摩崖石刻483处。第一次国内战争后,中共安徽省委曾在此领导当地农民坚持革命斗争。 浮山位于青岛市区东部,是崂山迤西的余脉,并列九座山峰,因地处海滨,山间岚气与海山云雾经常缭绕于半山腰,远远东望,九座山头仿佛飘浮于海上,古有“浮山九点”之称,故名浮山。浮山西侧的浮山所,建于明代,为千户所,旧有城池及寺庙,是当时青岛地区的边防重镇,今尚沿用其名。浮山盛产花岗石,以灰白、肉红两种著称,不仅色泽极佳,且抗风化、耐腐蚀。青岛建埠初期的主要建筑,如市人民政府大楼、迎宾馆等所用石材,以及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和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所用花岗石,亦取自浮山。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