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丞相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丞相

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期。其为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秦置左右相,西汉初,称为相国,后改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3公。西汉末改为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以后叫法不一,至南宋孝宗时,入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明初置丞相,不久即废。《资治通鉴·周纪》: “秦初置丞相,以樗里疾为右丞相。”荀悦曰: “秦本次国,命卿2人,故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 《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1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1丞相。”

丞相

官名。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史记·秦本记》“集解”引应劭曰: “丞者承也,相,助也。”丞相虽是“百官之长”,更重要的是上承君主的命令 “助理万机”。始置于战国。秦悼武王二年 (前309),“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 《史记·秦本纪》) 其后或置丞相或置相国。秦统一后仍旧。西汉初承秦制,置丞相,间或置相国或左右丞相。丞相拥有选用官吏、劾案百官与执行诛罚、主管郡国上计与考课、总领百官朝议与奏事以及封驳与谏诤之权。成帝以后,丞相改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合称二公,同行相权。东汉相权转归尚书台行使,丞相变称的司徒只是“备员而已” ( 《后汉书·仲长统传》)。东汉末复丞相之称,但非司徒之改称,而是居于特殊地位的权臣的专称,实际上侵夺甚至代行皇权。三国、晋、南北朝时,或称丞相、或改司徒,或称大丞相、相国,废置不常,多由权臣担任。隋唐行相权者多不称丞相,仅在唐玄宗时尚书省长官称左右丞相,然若不加 “同三品”、“同平章事”等名号却又无以行相权。宋因唐制而损益之,直至南宋孝宗时,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行相权者复称丞相。元中书省的实际长官称左右丞相。明初沿元制,然至洪武十三年 (1380) 废中书省,罢左右丞相。此后不复有丞相之称。

丞相

官名。始置于战国秦,又称相邦,为百官之长。秦以后为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理国政。秦汉时,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西汉初改称相国旋复旧称。西汉末改为大司徒,东汉末复旧称。三国晋南北朝时,或称丞相、司徒、大丞相、相国,多由权臣担任。唐玄宗开元初一度废,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南宋孝宗时也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中书省及各行中书省均置左右丞相。明开国后不久废丞相。旧时常用作宰相的通称。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2:26